中藥方劑:白虎湯第 5 頁
3.三陽合病:某男,70余歲。秋患傷寒證,不治,久而化熱,便難溲赤,頭常暈,漸加劇,不能起坐,坐則房屋旋轉。發熱間或惡寒,繼則昏蝥,發則口木舌強不能言,手足亦不能動,耳聾,呼之如無所聞,目灼灼直視,約需1小時始復常態,時譫語。曾數就醫,均以老年體虛,治當滋補,服藥無效,病反日進。其中有認為病有熱象,當用清涼者,投之小效。遷延至春不愈,后來我處診治。脈六部洪滑,舌苔黃厚,口渴引飲。與三陽合病相近,治當用白虎湯。處方:鮮茅根120g,生石膏60g,知母、花粉各15g,粳米9g,甘草6g。服藥后病人頓覺清爽,眩暈大減,是日昏蝥僅發2次,但脈之洪滑不減,知其蘊熱尚熾,原方加量,先煎茅根,取湯去滓,再入余藥,煎取清湯3碗,每小時1碗,日盡1劑。2天后身即不重,耳不聾,轉側自如,昏蝥已不發。又服6-7劑,口亦不渴,舌苔漸薄,大便亦通,更進5劑,頭暈始去。
4.熱厥證:史某某,女性,38歲,農民。急診時病人已陷入昏迷3小時。發熱已2日,急性熱性病容,體質營養良好,全身多汗,皮膚濕潤,體溫40.5℃,手足微冷,心跳急速,口腔干燥,白色薄苔,脈滑而有力,腹診腹壁緊張度良好,無抵抗,壓痛。來院后靜脈注射25%葡萄糖100毫升,為處白虎湯原方。6小時后病人訴口渴,給飲涼開水少量,次日神志清楚,訴頭痛乏力,體溫38.5℃,續服前方,病情續有好轉,第3日恢復常溫,又5日痊愈。
【摘錄】《傷寒論》
《普濟方》卷一三五引《三因》:白虎湯
【處方】 知母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麻黃2兩(搗碎),粳米1合。
【制法】上挫細。
【功能主治】陽毒傷寒,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渴,煩躁不解,脈洪大者。
【用法用量】以水2大盞,煮米熟為度,去滓,分溫3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一三五引《三因》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