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半夏瀉心湯第 3 頁
2.《傷寒來蘇集》:傷寒5-6日,未經下而胸脅苦滿者,則柴胡湯解之;傷寒5-6日,誤下后,心下滿而胸脅不滿者,則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以和之。此又治少陽半表半里之一法也。然倍半夏而去生姜,稍變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陽半里之意耳。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故仍名曰瀉心,亦以佐柴胡之所不及。
3.《醫方集解》:苦先入心,瀉心者,必以苦,故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降陽而升陰也;辛走氣,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干姜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欲通上下交陰陽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參、甘草、大棗為使,以補脾而和中。
4.《金匱要略心典》: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干姜辛以升陰,陰升陽降,痞將自解;人參、甘草則補養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
5.《成方便讀》:所謂彼堅之處,必有伏陽,故以芩、連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濕熱為病者,皆可用之。但濕濁粘膩之氣,與外來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藥所能去,故必以干姜之大辛大熱以開散之。一升一降,一苦一辛。而以半夏通陰陽行濕濁,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參、大棗者,病因里虛,又恐苦辛開泄之藥過當,故當助其正氣,協之使化耳。
附注: 瀉心湯(《千金》卷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