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國科發社字〔2007〕7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有關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全國中醫藥創新發展工作,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教育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十六個部門聯合制定了《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貫徹落實。
科學技術部 衛生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教育部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農業部 商務部 文化部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國家林業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二OO七年一月十一日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點任務,為了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一步加快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特制定“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中醫藥泛指中華民族傳統醫藥,包括中醫藥和民族醫藥。)
一、形勢分析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其有效的實踐和豐富的知識中蘊含著深厚的科學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類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繼承發揚中醫藥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以滿足時代發展和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1.趨勢
——努力豐富和完善自身體系建設已成為醫學發展的重要任務。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轉變。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使得現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東西方醫學優勢互補、相互融合的趨勢已經出現。——科學技術出現從分析向綜合回歸的發展趨勢。隨著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入,以還原論和分解分析為主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實要求,科學技術出現了從分析向綜合、局部到整體、結構到功能、靜態向動態、簡單向復雜的轉變。尤其在生命科學領域,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創建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認識生命和疾病現象已成熱點。
——經濟全球化促進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斷擴展,中醫藥在世界范圍的傳播與影響日益擴大,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和產品開始全面走向國際。因為原有的疾病沒有得到充分治療,新的疾病不斷出現,醫療費用不斷上漲,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在重新關注傳統醫藥的作用和價值,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為了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應當推廣使用傳統醫藥,從而給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2.需求
——解決我國廣大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醫療保健作用。在提高醫療保健水平和覆蓋范圍的同時降低醫療費用和成本是中國和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中醫藥具有易于普及和“預防、治療、康復、保健”一體化的醫療模式,能夠為民眾提供“簡便驗廉”的醫療保健服務,充分發揮其特色優勢將有可能為現代社會提供新的醫療保健模式。
——實現我國醫藥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大力發展中藥產業。中醫藥產業是我國擁有資源優勢和知識優勢的傳統產業。挖掘傳統醫藥寶庫,推動其創新發展,培育以中藥為基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健康產業,將對提高中醫藥市場份額,發展中藥農業,提高農民收入,扶助貧困地區,保護生態環境,調整醫藥產業和產品結構,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綜合帶動作用,同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對世界有所貢獻。作為我國最具原始創新潛力的領域,中醫藥系統性和復雜性等關鍵問題的突破,將對生物醫學、生命科學乃至整個現代科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將會促進多學科的融合和新學科的產生,使人類對生命和疾病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現代人文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中醫藥醫療保健模式和價值觀念得到傳播,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對人類的新貢獻。
3.挑戰
——中醫醫療保健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歷史、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中醫學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學的成果而始終保持著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方式,相對于現代醫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顯得發展比較緩慢,還不能很好滿足現代生活條件下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醫藥還未能進入醫藥保健主流市場,其醫療價值和市場潛力亟待挖掘。
——中醫藥現代產業基礎不強。總體來看,缺乏優質高效的產品,研發和創新能力薄弱。中藥產業鏈尚有待完善,中藥農業剛剛起步,中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合理利用及相關生態環境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中藥工業生產工藝和工程化技術落后,生產效率和綜合利用能力相對低下,缺乏標準化的專用制藥工業裝備;中藥商業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藥出口以原料為主和依賴老品種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觀,中藥產品在發達國家進行藥品注冊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而“洋中藥”返銷進口有增長趨勢。
——中醫藥現代科學基礎薄弱。中醫以整體、動態和辨證的思維方式認識生命與疾病的復雜現象,但用傳統概念表達的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難以被現代社會普遍理解和接受;復方中藥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等現代研究一直沒有突破;適合自身特點的研究、評價方法和標準規范體系尚未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自主創新體系尚未形成,制約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進程。而西方國家利用其技術和資金優勢,已經開始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醫藥,這無疑是一個挑戰。
4.機遇
——中藥現代化為中醫藥整體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十年前國家提出的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經過廣泛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很好的經驗,為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推動中醫藥整體發展開創了良好局面。在此基礎上通過整體規劃,有效集成國內外資源,開展中醫藥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有可能突破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從而使人類認識生命和疾病過程的方法和手段從整體和綜合的角度得到充實和完善,進而走出中國特色的醫藥自主創新之路。
——醫學模式的轉變為中醫藥充分發揮作用創造了有利條件。“生物-社會-心理-環境”醫學模式的建立,改變了西方生物醫學模式只重視“病”而忽視“人”的問題。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科學發展觀,以及疾病防治戰略的“前移”和重點的“下移”,為中醫藥發揮整體觀、辨證觀、個體化思想,對疾病、亞健康狀態進行防治和綜合調理,在延長生命的同時提高生存質量的優勢創造了機會。
——現代科技發展為中醫藥傳承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不斷產生。21世紀以生命科學、生物技術、信息科學、電子科學、材料科學、復雜科學和系統科學為前沿的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間相互交叉、滲透、融合,新興學科不斷產生,不斷增長的知識、大量的數據庫、分析工具和技術,為證實和闡明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及關鍵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為中醫藥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政策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 01-04 [醫藥考試]2015年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 12-01 [五絕動態][組圖]張劍鋒應邀參加第三期難治 10-20 [醫藥資訊][組圖]第三期難治病明中醫學術沙 10-19 [醫藥資訊]符合條件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納入 09-28 [五絕動態][組圖]五絕指針療法確定為2015百 08-15 [五絕動態][組圖]定興縣五絕指針按摩服務中 07-29 [五絕動態][組圖]張劍鋒應邀參加首屆華企峰 07-27 [醫藥資訊][組圖]首屆華企峰會2015百項健康 07-27 [醫藥考試]首批中醫類別實踐技能考試國家基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