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中醫病因五種認識
現在對艾滋病中醫病因,大體有以下五類不同的認識,分析如次。
感染艾毒、艾邪 艾毒、艾邪是直接附會西醫的稱謂,僅僅是艾滋病病毒的簡稱,只有“新味”,不含“原汁”,對中醫理、法、方、藥的具體應用沒有實際的理論和臨床意義。
感染疫毒、毒邪、伏邪、癘氣等 疫毒、毒邪、伏邪、癘氣等是中醫溫病學對“皆相染易”性質病因的總稱、泛稱,雖有中醫特色,是“原汁”不純,“新味”不含,無論從中醫診斷學或者從治療學上,都沒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腎虛、精虛等 這是外邪入侵后導致的結果,不是原因,可以稱為繼發性原因,或稱為第二原因,嚴格來說只能叫“證因”,不能稱之為病因。艾滋病的傳染性也得不到體現,是有“原汁”無“新味”。
感染濕溫、濕熱等 濕溫已是中醫的專有病名。濕熱是艾滋病發病時的重要病機之一,是不少學者的共識,稱之為病因既不規范,也不免有以偏賅全之憾。
感染濕毒 HIV致病,起病隱匿,病程遷延,纏綿難愈,表現復雜,首犯脾土,病位廣泛,符合中醫濕邪致病特點,幾乎是專家學者的一致觀點。稱謂“濕毒”也符合現在語言習慣,但不嚴謹,經不起分析。“毒”作為中醫學特殊的病因學概念,有其特定的含義。張允嶺等曾對9個地區110位專家問卷調查,通過類聚分析與因子分析結果提示,毒的主要特征是酷烈性、暴戾性、正損性,即毒致病來勢兇猛,發病急驟,傳變迅速,以發病急,病情傳變快為臨床特點。人體感染HIV后,呈現一個很長的自然史發展過程,8~10年的潛伏期可無任何癥狀,與毒的致病特點相悖。濕毒之名,雖是“原汁添新味”,但“原汁”與“新味”有附會之嫌。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