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痔

息肉痔是指直腸內黏膜上的贅生物,是一種常見的直腸良性腫瘤。其臨床特點為:腫物蒂小質嫩,其色鮮紅,便后出血。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兩種,前者多見于兒童,后者多見于青壯年,息肉多數為腺瘤性。很多息肉積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腸稱息肉病。部分患者可以發生癌變,尤以多發xing息肉惡性變較多。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濕熱下迫大腸,以致腸道氣機不利,經絡阻滯,瘀血濁氣凝聚而成。
西醫學認為其發病可能與遺傳有關,或因慢性刺激、慢性炎癥、痢疾、血吸蟲病感染等所致。
【診斷】
1.臨床表現
因息肉大小及位置的高低不同,其臨床表現亦有差異。位置較高的小息肉一般無癥狀;如息肉發炎,表面糜爛,大便時往往有鮮血及黏液隨糞便排出;直腸低位帶蒂息肉,大便時可脫出肛門外,小的能自行回納,大的便后需用手推回。常伴有排便不暢、下墜感等。中醫五絕網整理多發xing息肉以黏液血便、腹瀉為主要癥狀。若息肉并發潰瘍及感染,則癥狀加重,大便次數增多,稀便內常見泡沫,穢臭,有時帶膿血黏液,里急后重。久之則出現體重減輕、消瘦無力、貧血等。
2.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肛門指診對低位息肉有重要診斷價值,可觸及大小不等的腫物,質柔軟,活動度大,有長蒂時常有腫物出沒不定的情況。直腸鏡與乙狀結腸鏡檢并取活組織行病理檢查是十分必要的。結腸氣鋇造影檢查對于診斷也有一定幫助。
【鑒別診斷】
1.直腸癌可有大便習慣的改變,大便變扁變細,便血,指診可觸及堅硬不規則、活動范圍小、基底黏連而壓痛的腫物,指套上有膿血黏液,有惡臭味,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2.肛乳頭肥大位置在肛竇附近,質韌,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多無便血,可脫出肛外,常伴有肛裂等。
3.內痔二者均可脫出,便血。但內痔多位于齒線上左中、右前、右后三處,基底較寬而無蒂,便血量較多。多見于成年人。
息肉痔以外治為主,伴出血或其他兼癥者或多發xing息肉者可應用內治法治療。
1.辨證論治
(1)內治
①大腸濕熱證
證候:大便不爽,小腹脹痛,便內有鮮血或黏液,氣味臭穢;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散結。
方藥:萆薢滲濕湯加減。腹瀉加黃連、馬齒莧;便血加地榆、槐角、炒荊芥。
②脾胃虛弱證
證候:腹痛綿綿,大便稀薄,常伴有泡沫和黏液,息肉脫出不易還納;面色萎黃,納差,消瘦;舌淡,苔薄白,脈弱。
治法:補益脾胃。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2)外治
息肉病可用具有收斂、軟堅散結作用之藥液保留灌腸,灌腸方如下:
①6%明礬液5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
②烏梅12g、五倍子6g、五味子6g、牡蠣30g、夏枯草30g、海浮石12g、紫草15g、貫眾15g.濃煎為150~200ml,每次5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
2.其他療法
(1)注射療法
適應證:適用于小兒無蒂息肉。
藥物:6%~8%明礬液,或5%魚肝油酸鈉。
操作:側臥位,局部消毒麻醉,在肛鏡下找到息肉,再消毒,將藥液注入息肉基底部,一般用藥0.3~0.5ml,術后防止便秘,每日服麻仁丸9g或液體石蠟20ml.
(2)結扎法
適應證:適用于低位帶蒂息肉。
操作:側臥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局麻擴肛后,用食指將息肉輕輕拉出肛外,或在肛鏡下用組織鉗夾住息肉輕輕拉出肛外,用圓針絲線在息肉基底貫穿結扎,中醫五絕網整理然后切除息肉,肛內注入九華膏(見圖12-11)。
(3)電灼法
適應證:適用于較高位的小息肉。
操作:膝胸位或俯臥位,在肛鏡或乙狀結腸鏡下找到息肉,直接用電灼器燒灼息肉根部,無蒂息肉可燒灼中央部,但須注意,切勿燒灼過深,中醫五絕網整理以免引起腸穿孔。術后臥床休息1小時,1周后復查。如脫落不全,可電灼第二次。
(4)病變腸段切除術
對高位多發性腺瘤,必要時可考慮作病變腸段切除術。
預防與調護
1.及時治療內外痔、肛竇炎、肛裂、慢性腸炎等疾病。
2.防止便秘,注意保持肛門部清潔衛生。息肉痔。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