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溫
春溫是感受溫熱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熱病。多發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際,一般發病急,初起多以發熱、心煩、口渴、舌紅苔黃等里熱證候為主要特點。西醫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化膿性腦膜炎、重型流感可參考本病治療。
春溫的診斷要點
春溫的辨證分析
本病所發外因感受溫熱病邪,內因陰精素虧,里熱內蘊,故發病急驟,傳變迅速,起病即可出現里熱熾盛的表現。由于感邪輕重、體質情況有所不同,邪熱雖盛,正氣未衰者,多見發病即熱郁氣分,或郁膽腑,或郁胸膈;邪熱熾盛,則熱灼胸膈,也可發生陽明熱盛、陽明熱結;或熱結陰傷,或熱結癃閉。若病勢發展,可深入營血,侵犯心、肝、腎,出現動血、動風、神昏譫語等危重證候。久熱不退,病至后期,可耗損肝腎陰精,甚或出現虛風內動之候。這是春溫病機傳變的特點,臨床辨證必須詳察。
春溫總的治療原則,以清泄里熱為主,并需注意護陰,透邪外泄。若見動風、動血之危重證候,治宜涼肝熄風、清熱涼血;熱傷肝腎之陰者,治宜滋養肝腎陰精。
春溫的辨證論治
熱郁膽腑型
【證見】 身熱,心煩,干嘔,胸脅不舒,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 苦寒清熱,宣郁透邪。
【方藥】
1.主方黃芩湯加豆豉玄參方(柳寶詒《溫熱逢源》)加減
處方:黃芩12克,白芍12克,淡豆豉10克,玄參15克,梔子10克,竹茹9克,柴胡9克,蟬蛻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2劑。
若嘔吐較甚,或嘔吐如噴者,可酌加龍膽草12克、川黃連6克、法半夏9克、生姜6克。若有表證,惡寒、頭痛、無汗者,可加荊芥9克,薄荷9克(后下),葛根20克。
2.中成藥
(1)清開靈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口服。
(2)夏桑菊沖劑,每次l~2包,每日3次,開水沖服。
(3)板藍根沖劑,每次1~2包,每日3—4次,開水沖服。
3.單方驗方蔥豉桔梗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鮮蔥白10克,桔梗6克,淡豆豉15克,焦梔子10克,薄荷6克,連翹9克,鮮淡竹葉12克。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2劑。對春溫初起里熱已盛而兼有表證者,頗有療效。
熱郁胸膈型
【證見】 身熱,心煩懊儂,坐臥不安,或微惡寒,口苦口渴。舌尖邊紅,苔薄微黃,脈數或弦。
【治法】 清宣郁熱。
【方藥】
1.主方梔子豉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梔子12克,淡豆豉10克,淡竹葉9克,連翹9克,天花粉12克,薄荷9克,蟬蛻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劑。
2.中成藥
(1)感冒清片,每次3—4粒,每日3次,開水送服。
(2)銀黃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4次口服。
3.單方驗方:解郁清心湯(賴天松等《I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柴胡10克,香附9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郁金15克,石菖蒲6克,生地黃20克,黃連9克,羚羊角骨10克,竹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熱灼胸膈型
【證見】 身熱不已,煩躁不安,胸膈灼熱如焚,口渴,唇焦咽燥,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 清泄膈熱。
【方藥】
1.主方涼膈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味
處方:大黃9克(后下),芒硝6克(沖),梔子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薄荷10克,夏枯草12克,竹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大便不秘結者,去芒硝,大黃不用。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蘆根15克。咽喉腫痛者,加崗梅根30克,桔梗6克,馬勃9克。
2.中成藥牛黃解毒丸,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陽明胃熱熾盛型
【證見】 壯熱,面赤,汗多,心煩,渴喜涼飲,口苦,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數。
【治法】 清熱保津。
【方藥】
1.主方白虎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粳米6克,生甘草9克,金銀花15克,蘆根15克,石斛15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l劑。
若兼見咳嗽、痰黃稠者,可加杏仁12克,瓜蔞12克,魚腥草20克,黃芩12克。若熱擾神明,出現譫語、煩躁者,可加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連翹12克,竹葉卷心10克。若熱盛波及肝經,引動肝風,出現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lO克,鉤藤12克,菊花15克。若熱盛已傷氣陰,出現汗出多而背微寒、氣微喘、脈芤者,可加西洋參12克(或太子參30克)。
2.中成藥
(1)雙黃連粉針,每日用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或生理鹽水500毫升)中靜脈滴注,連續5。7日。
(2)新癀片,每次3~4片,每日3次,口服。
3.單方驗方解熱煎劑(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大青葉30克,柴胡30克,連翹20克,黃芩15克,牡丹皮30克,白茅根20克,法半夏12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3碗,每4.6小時溫服大半碗。具有清熱解毒、辟時疫、退肌熱的功效,對陽明胃熱熾盛之高熱,退熱效果明顯。
陽明熱結,氣液兩虛型
【證見】 身熱,口干咽燥,腹脹腹痛,倦怠少氣,或撮空摸床,肢體震顫,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干或焦黑,脈沉細數或沉弱。
【治法】 攻下腑實,補益氣陰。
【方藥】
1.主方新加黃龍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生地黃20克,麥冬15克,玄參20克,生大黃9克(后下),芒硝6克(沖),生甘草6克,黨參12克(或太子參20克),當歸6克,海參2條,生姜2片。水煎服,每日2劑,以便通、熱減、神清為度。
若無倦怠少氣、撮空摸床、肢體震顫,而以腹滿痛、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為主者,可去黨參,當歸,生姜,甘草,即成為增液承氣湯,用于治療單純的陽明熱結兼陰液虧損。若腹脹腹痛,按之硬,或捫及糞塊,腹脹痛明顯者,可加厚樸9克,枳實9克,便通、脹消、痛減后止服。
2.中成藥牛黃解毒丸及西洋參口服液:牛黃解毒丸3~4粒口服,每日3次;西洋參口服液l一2支口服,每日3次。兩藥配合使用,既清熱解毒通便,又可益氣養陰。
陽明腑實。小腸熱盛型
【證見】 身熱不退,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暢,小便時尿道熱痛,尿色紅赤,時煩渴甚。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 通大腸秘結,泄小腸熱盛。
【方藥】
1.主方導赤承氣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赤芍12克,生地黃25克,生大黃9克(后下),黃連6克,黃柏10克,芒硝6克(沖服),白茅根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以便通、熱減為度。
若兼見腹脹痛、舌苔焦干、脈沉實者,可酌加枳實9克,厚樸6克。口渴甚、汗出多者,可酌加生石膏25克(先煎),天花粉15克,蘆根15克。
2.單方驗方通里攻下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大黃12克(后下),芒硝9克(溶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參30克,黃柏15克,蒼術15克,牛膝15克,草河車15克,甘草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劑。
熱灼營陰型
【證見】 身熱夜甚,心煩躁擾,甚或時有譫語,癍疹隱隱,口干咽燥反不甚飲。舌質紅絳,苔薄黃干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 清營和陰泄熱。
【方藥】
1.主方清營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生地黃15克,玄參15克,麥冬15克,竹葉心12克,丹參9克,黃連6克,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
若兼見微惡寒、頭痛、咽痛、苔黃薄者,可酌加豆豉9克,薄荷9克(后下),牛蒡子9克,以宣透肌表,透邪外出。若黃苔退盡、舌質紅絳色深者,可去金銀花、連翹,加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梔子12克。
2.中成藥
(1)新雪丹,每次沖服1—2支,每日3—4次。
(2)清開靈針,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3.單方驗方柴青合劑(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柴胡10克,青蒿6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黃芩12克,地膽頭20克,倒扣草15克,狗肝菜18克,蘆根15克,野菊花15克,甘草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氣營(血)兩燔型
【證見】 壯熱,口渴,頭痛,煩躁不安,肌膚發癍,甚或吐血、衄血。舌絳苔黃,脈數。
【治法】 兩清氣營(血)。
【方藥】
1.主方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黃加生地黃、玄參方(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玄參20克,生地黃20克,麥冬20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癍疹顯露而色深,去生地黃,麥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白粳米20克,生甘草6克,即成為化癍湯,也即是白虎湯加水牛角、玄參。若病情較重,煩躁不安、癍疹顯露、吐血、衄血者,去麥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黃連9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赤芍15克,連翹15克,牡丹皮12克,竹葉12克,即成為清瘟敗毒飲,也即是白虎湯、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四方組合之方。
2.中成藥
(1)清開靈針,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
(2)醒腦靜針劑,用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2次。
(3)紫雪丹,每次1—2支沖服,每日3~4次。
3.單方驗方消癍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牡丹皮10克,生地黃15克,赤芍15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當歸6克,茜草根15克,槐花15克,板藍根20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適用于高熱、肌膚發癍者。
熱盛迫血型
【證見】 身體灼熱,躁擾不安,甚或昏狂譫妄,癍色紫黑,成片成塊,或吐衄便血。舌深絳,脈弦數。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散血。
【方藥】
1.主方犀角地黃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干地黃30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大青葉20克,知母15克,紫珠草15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
若出血顯著者,可加白茅根20克,茜草根15克,側柏葉30克,蒲黃12克。
2.中成藥
(1)醒腦靜針劑,用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靜脈推注,每日2—3次;或用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靜脈點滴,每日2次。
(2)紫地寧血散,沖服,每次2支,每日3~4次。適用于吐血、便血者。
3.單方驗方童便治血證(曾德環等《中國秘方驗方精選》)
取7歲以下健康男孩的新鮮中段小便100毫升,加人陳醋10毫升、白糖適量,燉溫頓服,每日2—4次,血止后減半量服食l-2日,以鞏固療效。它具有涼血瀉火寧血的功效,吐血、便血者可選用。
熱盛動風型
【證見】 身熱壯盛,頭暈脹痛,手足躁擾,甚則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舌質干絳,苔黃干,脈弦數。
【治法】 涼肝熄風。
【方藥】
1.主方羚角鉤藤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處方:羚角片6克(可用羚羊骨15克代),霜桑葉9克,川貝母10克,鮮生地黃20克,雙鉤藤9克(后下),滁菊花lO克,茯神木15克,生白芍12克,生甘草5克,鮮竹茹15克(與羚角片先煎代水)。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
若兼氣分熱盛,而見壯熱、汗多、渴欲冷飲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大青葉15克。若兼腑實便秘者,加大黃9克(后下),芒硝6克(沖)。如兼營血分熱盛,而肌膚發斑、吐衄血者,加板藍根30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0克,紫草12克。項強痛甚者,加葛根30克。抽搐頻發、角弓反張者,加地龍15克,蜈蚣10克,全蝎9克。神昏不醒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紫雪丹2支(沖)。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黃10克,鮮竹瀝水20毫升,生姜汁3。5毫升。
2.中成藥
(1)紫雪丹或新雪丹,沖服,每次l~2支,每日3~4次。
(2)止痙散,沖服,每次l~2支,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鉤藤散(萬密齋《幼科發揮》)
處方:鉤藤10克,白茯苓20克,防風9克,蟬蛻6克,羌活6克,獨活6克,青皮8克,大黃10克(后下),甘草5克,大棗4枚,生姜5克。水煎服。每日2劑。
熱灼真陰,腎精耗損型
【證見】 身熱不甚,但久留不退,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齒枯咽干,或神倦耳聾。舌質干絳,甚則紫晦,無苔或少苔而干,脈虛軟或結代。
【治法】 滋陰養液。
【方藥】
1.主方加減復脈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炙甘草lO克,生地黃20克,生白芍15克,麥冬15克,阿膠12克(烊化),火麻仁15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l劑。
若自汗多、心中震震悸動者,加龍骨30克,牡蠣30克(兩者均宜先煎)。如汗多不止、脈虛大者,加紅參15克。
2.中成藥
(1)還煎精,口服,每次1~2支,每日3次。
(2)中華烏雞精,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3.單方驗方左歸飲(張介賓《景岳全書》)
處方:熟地黃25克,枸杞子15克,山藥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山茱萸12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虛風內動型
【證見】 手足蠕動,或無力抽搐,心中儋儋大動,甚則時時欲脫,形消神倦,齒黑唇裂。舌干絳或光絳無苔,脈虛大。
【治法】 滋陰熄風。
【方藥】
1.主方三甲復脈湯(吳鞠通《溫病條辨》)
處方:炙甘草10克,生地黃20克,生白芍20克,麥冬15克,阿膠10克(烊化),火麻仁18克,生牡蠣20克(先煎),生鱉甲20克(先煎),生龜板20克(先煎)。水煎服。
若精神疲憊至極、目光無神、時時欲脫,為純虛無邪者,加五味子8克,煎煮好后去渣取汁,趁熱加入雞蛋黃2枚,拌勻服用(即成為大定風珠方)。如氣喘氣促者,加紅參12克。汗出難止者,加紅參12克,浮小麥12克,龍骨20克。
2.中成藥
(1)復方阿膠漿,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2)金水寶膠囊,口服,每次3—4粒,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左磁丸(《王旭高醫書六神》)
處方:熟地黃24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牡丹皮10克,白茯苓15克,澤瀉10克,煅磁石15克,柴胡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劑。
邪留陰分型
【證見】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納可形瘦,大便干,小便黃。舌紅少苔,脈沉細略數。
【治法】 滋陰透熱。
【方藥】
1.主方青蒿鱉甲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青蒿9克(后下),鱉甲20克(先煎),生地黃25克,知母12克,牡丹皮10克,蘆根15克,銀柴胡9克,白薇9克。水煎服,每日2劑。
若口干渴者,加天花粉15克,麥冬15克。大便秘結難解者,加火麻仁20克,枳殼9克。手足麻痹乏力者,可加秦艽10克,川木瓜12克。
2.中成藥知柏地黃丸,每次10克,開水送服,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蔥白七味飲(王燾《外臺秘要》)
處方:蔥白12克,干葛15克,淡豆豉9克,生姜3克,麥冬15克,干地黃2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可服2劑。
春溫的其他療法
1.針灸治療
春溫熱盛動風,出現高熱、抽搐者,可配合針灸治療。
(1)選用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針刺,預強刺激,不留針。
(2)穴位注射,用非那根(異丙嗪)注射液25毫克,作合谷、曲池、三陰交等穴位注射。
2.飲食方法
(1)綠豆茶葉冰糖湯:綠豆50克,綠茶5克,冰糖15克。將綠豆洗凈、搗碎,同綠茶、冰糖放人杯中,用滾開水沖沏,加蓋煽20分鐘后分次飲服。適用于春溫病各型患者作輔助治療。
(2)蓮子地黃藕節粥:蓮子20克,生地黃30克,鮮藕節30克,粳米40克。洗凈后加水慢火煮熟爛,成稀薄粥狀,加冰糖適量,待涼飲食。適用于春溫熱盛迫血患者作輔助治療。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