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
【概述】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蚊蟲是主要的傳播媒介。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主要發生在夏季。臨床以高熱、抽搐、昏迷為主癥,發病急驟,病變迅速,常伴有呼吸障礙等危象,重癥病例往往留有后遺癥。
本病屬中醫“暑溫”、“暑風”、“暑厥”、“暑痙”的范圍。
【病因病理】
感暑溫邪毒所致。由于暑邪為陽熱之邪,熱極生風,風盛動火,傳變迅速,故受邪之后,一旦發熱河不循衛、氣、營、血傳變規律,迅即出現神昏、抽搐、高熱等癥。同時風、火、痰相互轉化,互為因果,以致氣陰耗傷,出現邪盛正衰的證候;或經隧余邪未清,風痰留阻絡道,產生震顫、癡呆、失語、四肢痙攣性癱瘓等癥狀。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史 有嚴格的季節性,好發于7~9月,尤其在多蚊地區,發病率較高。
2.臨床表現 一般發病第1~2天,僅有發熱,無呼吸道癥狀,2~3天后體溫更高,腦膜刺激征逐漸明顯,如頸項強直,克氏、布氏征陽性等。
(1)輕型:體溫在38℃上下,神志清,無驚厥,輕度頭痛,惡心嘔吐,輕度嗜睡,病程為5~7天。
(2)中型(普通型):體溫在39~40℃,嗜睡明顯或伴昏迷,頭痛嘔吐,煩躁,短暫驚厥,隨即抽搐,腦膜刺激征明顯,病程為7~10天。
(3)重型:體溫持續在40℃以上,反復持續驚厥、昏迷,有明顯的顱內高壓及腦膜刺激征,深淺反射多數消失。病程在兩周以上,少數患兒有后遺癥。
(4)極重型(暴發型):體溫在41℃以上,迅速進入昏迷,驚厥不止,伴有呼吸衰竭,少數出現循環衰竭,大多在3~5天內死亡,幸存者有嚴重的后遺癥。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血白細胞在(10~30)×109/L,中性粒細胞占多數。
(2)腦脊液檢查:細胞數增多,多數在(50~500)×106/L,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輕度增高,糖、氯化物均正常。2~3周后,腦脊液正常。
(3)血清學檢查:補體結合試驗,病后4~5周為高峰,雙份血清發病早期及病后1月,抗體效價升高4倍以上可確診。血凝抑制試驗,雙份血清效價升高4倍以上可確診。特異性IgM抗體驗查,感染后4天,體內抗體出現,單份血清陽性即有價值,可用于早期診斷。
【辯證分型】
(一)急性期
1.邪在衛氣癥狀:突然發熱,頭痛項強,微惡風,或全身灼熱無汗,煩躁口渴,常伴有惡心,嘔吐,嗜睡,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或滑數。
證候分析:感受暑熱之邪,發病較快,故初起多見衛氣同病,故有壯熱,煩躁,口渴等氣分癥,但邪仍在衛表為主,所以有微惡風,頭痛,嗜睡,項強,為暑邪入里,上擾清陽。邪在胃則通降失司,氣機不利而上逆,故惡心或嘔吐。病屬實證熱證,故音質紅苔黃,脈多滑數有力。
2.邪在氣營癥狀:高熱不退,頸項強直,神志昏迷,煩躁譫妄,四肢抽搐,甚則喉間痰聲漉漉,呼吸不利,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糙,脈洪數或弦大。
證候分析:暑邪熱毒化火入營,氣營同病,氣分熱甚,表現為高熱不退。邪入營分則心肝受病,心主神明,肝主筋,邪入心包,故昏迷不醒,邪入肝經,引動肝風,故反復驚厥。痰隨風動,阻塞氣道,故喉間痰聲漉漉,呼吸不均勻。無形之痰與熱相結,閉阻心竅,故昏迷不醒。氣分熱甚,腸腑燥結,故大便秘結。舌紅絳,苔黃糙,脈洪數或弦大,則為邪熱入營,燥熱內結之象。
3.邪入營血癥狀:有發熱,抽搐,昏迷等營分癥狀。熱勢起伏,尤以夜間為甚,頸項強直,四肢抽動或角弓反張,深度昏迷,有衄血,便血,及嘔吐咖啡樣液,舌紅絳而干,舌體僵硬,苔剝脫,脈沉細數。
證候分析:暑邪深入下焦,損傷真陰,熱留血分,故發熱,夜間熱甚。舌為心之苗,心陰虧損或瘀阻舌根,故舌體僵硬。肝主筋,肝開竅于目,肝陰耗損,血不養肝,故兩國直視,甚至肢體強直,角弓反張。邪在血分,灼傷血絡,故衄血,吐血,大便出血。
(二)恢復期
1.余熱未盡癥狀:低熱汗出,虛煩不寧,顴紅體瘦,口渴欲飲,舌紅少苦,脈沉細而數。
證候分析:病后余邪未盡,陰津已傷,陰虛陽亢,故低熱顴紅。余邪未清,陰分有熱,陰虛心血不足,故虛煩不寧。舌紅少苦,脈沉細而數,均為陰虛內熱之象。
2.痰濁閉竅癥狀:神志不清,喉間疾鳴,癡呆失語,不能吞咽,或有流涎,苔膩,脈滑。
證候分析:熱病后痰濁蒙蔽心竅,故意識不清而癡呆。舌為心主苗,痰阻舌根,故失語、吞咽不能。痰阻氣道,肺失清肅,故喉間痰嗚。苔膩,脈滑,均為痰濁閉竅之象。
3.虛風內動癥狀:形體消瘦,兩顴潮紅,四肢冷涼,手足瘛疭或拘攣,肢體強直,舌質紅絳,脈細數無力。
證候分析:熱病后,陰血耗損已極,肌膚失養,故形體消瘦。肝腎精血大虧,血不養筋,水不涵木,陰虛風動,故手足瘛疭或拘攣,肢體強直。舌質紅絳,脈細數無力,均為陰血已耗之象。
4.瘀阻筋脈癥狀:肢體強直癱瘓,日久肌肉萎縮,舌淡色暗,苔薄白,脈滑。”證候分析:此時屬于進入后遺癥期,氣血大虧,痰瘀內阻,清竅失寧,經脈失養,肝腎虧損而出現以上各癥。
乙腦為溫熱病,病情急驟,變化復雜。其辨證主要按衛氣營血的傳變。但根據發病的特性,體質的強弱,氣候的燥濕,感邪的深淺,邪毒的盛弱等不同,以及臨床證候表現,要仔細辨別,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分型治療】
(一)急性期
1.邪在衛氣治則:辛涼透邪,清熱解毒。
主方:銀翹散、白虎湯加減。
加減:偏濕重,加香藿10克、藿香10克;壯熱,加黃芩10克、山桅10克、寒水石15克、板藍根30克;大便秘結,加生大黃10克(后下)、芒硝6~10克。(沖);嗜睡,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
主方分析:銀翹散辛涼解表,清熱透邪,因有氣分癥狀,故加白虎湯,清氣分之熱。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大青葉15克 板藍根30克 蘆根30克 竹葉6克 寒水石15克知母10克 生石膏30克 生甘草6克
2.邪在氣營治則:清氣泄熱,涼營護陰。
主方:白虎湯、清營湯加減。
加減:大便秘結,加生大黃10克(后下)、芒硝6~10克(沖);昏迷抽搐,加鉤藤10克(后下)、石決明30克(先煎)、羚羊角粉0.9克(吞服),或吞服紫雪丹1.5克、安宮牛黃丸1粒;嘔吐頻繁,加五樞丹0.9克(吞服)。
主方分析:白虎湯用于表證已罷,腑實未結,氣分熱盛者;清營湯用于熱邪入營,營分熾熱者。本證為氣營兩潘,故以白虎湯、清營湯合用之,以達氣營兩清之功。
處方舉例:
紫草10克 山梔10克 生地10克 玄參10克 連翹10克 黃連3克 丹皮10克 赤芍10克 生石膏30克 竹葉6克 板藍根30克 生甘草6克
3.邪入營血治則:涼血清心,增液潛陽。
主方;犀角地黃湯、增液湯加減。
加減:抽搐不止者,加牡蠣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鉤藤10克(后下);昏迷不醒加安宮牛黃丸1粒(吞服),或蘇合香丸1粒(吞服)。
主方分析:本證屬暑邪深入下焦,真陰損傷,熱留血分,故用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增液湯養陰清熱。
處方舉例:
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10克 丹皮10克生地10克 玄參10克 麥冬10克 丹參10克板藍根30克 知母10克 甘草6克 安宮牛黃丸1粒(吞服)
(二)恢復期
1. 余熱未凈治則:養陰清熱主方:青蒿鱉甲湯加減加減:便秘,加全瓜萎10克、麻仁6克;驚惕,加鉤藤10克(后下)、珍珠母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證為疾病后期,陰分余邪未清,故重在養陰清熱。方中青蒿芳香透熱,引邪外出,鱉甲滋陰清熱,入絡搜邪;知母、生地、丹皮養陰清熱涼血。
處方舉例:
青蒿10克 鱉甲15克 生地10克 知母10克 丹皮10克 鮮荷葉一角 地骨皮10克 白薇10克 甘草6克 蘆根30克
2.痰濁閉竅治則:豁痰開竅。
主方:導痰湯加減。
加減:大便秘結,加生大黃6~10克(后下);喉間痰鳴,加全瓜萎10克、竹瀝10毫升(沖)。
主方分析:導痰揚為二陳湯加積實、南星組成,主治一切痰濁之證。方用半夏、陳皮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南星溫化痰液,枳實消積化痰,甘草調和諸藥。
處方舉例:
半夏10克 陳皮6克 茯苓10克 枳實10克 膽南星10克 天竺黃10克 遠志10克 石菖蒲10克 蓮子心3克 甘草6克
3.虛風內動治則:育陰潛陽,搜風通絡。
主方:大定風珠加減。
加減:汗多,加黃芪10克、碧桃干10克;肢體強直,加地龍10克、丹參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滋補精血津液,潛陽熄風之方。多用于溫熱病后精血大虧,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虛風內動。
處方舉例:
白芍10克 龜版15克 生地10克 麥冬10克 鱉甲15克 牡蠣30克(先煎)阿膠10克(烊沖)僵蠶10克 甘草6克
4.瘀阻經脈治則: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主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加減:神志不清,加郁金10克、石菖蒲10克;痰多,加姜竹茹6克、川貝母6克。
主方分析:方用黃芪補益元氣,當歸、赤芍、川芎、紅花、桃仁活血化瘀,地龍通經活絡。
處方舉例:
黃芪10克 當歸10克 赤芍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地龍10克 石菖蒲10克 川貝6克 甘草6克
本病屬于溫病范疇,按衛氣營血進行辨證,因疾病傳變迅速,階段雖不易分清,但仍有一定規律,急性期一般分衛氣、氣營、營血等證型。恢復期應積極治療,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
【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2.牛黃清心丸 每日及~2次,每次1粒吞服。
3.至寶丹 每日1~2次,每次1/2~1粒吞服。
4.神犀丹 每日1~2次,每次1/2~l粒吞月員。
【簡便方】
1.大黃15克,芒硝9克,枳實9克,板藍根30克,甘草6克,加水濃煎成200毫升,每日1劑,分4~6次口服或保留灌腸。
2.生石膏60克,龍膽草10克,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30克,鉤藤15克,制大黃5克,羚羊角粉0.6克(分吞),每日1劑,加水濃煎成150毫升,分2~3次口服。
【其它療法】
1.針刺 下肢癱瘓取陽陵泉、三陰交、環跳、風市、足三里、委中;吞咽困難,取廉泉、頰車、天突、下關、合谷;失語,取啞門、身柱、內關、命門、三陰交、金津、玉液,以及香系帶根部;失明,取光明、攢竹透魚腰。
2.推拿 推補脾經、腎經,分手陰陽,清板門,揉一窩風,逆運內八卦,清天河水,退六腑。
3、五絕指針療法周身多經脈調理治療
【注意事項】
1.隔離患兒至體溫正常為止。
2.預防接種乙腦疫苗。
3.注意環境衛生,滅蚊防蚊。
4.常給患兒翻身,變換體位,清潔皮膚,防止褥瘡。
5.適當營養,飲食清淡,吞咽困難者用鼻飼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