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驚風
驚風又稱驚厥,俗名抽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危重急癥之一。任何季節都可能發生,以1~5歲的小兒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臨床上以抽搐伴神昏為其特征。西醫稱之為驚厥,是多種疾病臨床癥狀之一。
兒童驚風診斷要點
突然發作的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陣發性的抽搐,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根據發病之急緩,證候之虛實,驚風可分為急驚風及慢驚風。急驚風來勢急暴。證見身體壯熱,痰涎壅盛,四肢拘急,筋脈牽掣,項背強直,目睛上視,牙關緊急,唇口焦干,抽搐昏迷,常有痰、熱、驚、風四證并出。慢驚風多起病緩慢,證見形神疲憊,嗜睡或昏迷,面色萎黃,發熱不高,或四肢發冷,抽搐時抽時止,搖頭拭目,似搐非搐,手足蠕動或瘛疭。
有條件者,可選擇做血、尿、糞三大常規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腦脊液檢查,以及腦電圖、腦超聲檢查、頭顱X線檢查或CT檢查,以便作出病因診斷。
兒童驚風辨證分析
驚風的發病,以外感時邪,內蘊痰熱,及大病久病之后脾虛肝旺,肝腎陰虧為其主要發病因素。小兒感受時邪,化熱化火,熱極生風,或飲食不節,或誤食不沽之物,郁結腸胃,痰熱內蘊,蒙蔽心包,引動肝風,或暴受驚恐,心志不安,神散氣亂,均可發為急驚風。小兒急驚失治誤治,或大病久病之后,或稟賦不足,脾腎虛弱,均可使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慢驚風。脾虛則肝旺,木侮土而生風;腎陰虧損,肝血不足,則水不涵木,陰虛風動;脾腎陽虛,火不生土,陽不制陰,虛風內動。
本病辨證應首先辨別急、慢驚風。急驚風為熱證實證,慢驚風為寒證虛證。
在急驚風中,應著重辨其病證,別其輕重:①若感冒引起的高熱驚厥,則預后較好;②而暑痙、疫痢等引起的昏迷抽搐,則預后較差;③病邪在表而致的驚風為輕證;④病邪入里而發的驚風為重證;⑤若病人營血,痙厥反復發作,神志持久不清者為尤重;⑥若四肢厥逆,呼吸喘促,痰延壅盛,面色青灰,脈象微弱者為危候。
在慢驚風中,須辨其陰虛陽虛:①陰虛者,多由急驚、溫病或熱瀉等傳變而來,證見低熱虛煩,手足心熱,大便干結,震顫瘛疭,舌光紅少苔等證候;②陽虛者,多因體稟素虛,虛寒泄瀉,或急驚攻伐過度等傳變而來,證見面色發白,四肢厥冷,溲清便溏,舌淡苔白,四肢震顫等證候。 本病的主要治療原則:急驚風的治療以清熱、豁痰、鎮驚、熄風為基本方法;慢驚風的治療以溫中健脾、溫陽逐寒、育陰潛陽、柔肝熄風為主。
兒童驚風辨證論治
Ⅰ.急驚風
外感驚風
A、感受風邪
【證見】 發熱,頭痛,咳嗽,流涕,咽紅,煩躁,神昏,驚厥。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熄風鎮驚。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后下),鉤藤10克,蟬蛻10克,菊花10克,羚羊角末0.5克(沖),僵蠶6克,石菖蒲6克,竹茹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小兒鎮驚散,口服,周歲以內每次0.13克,周歲以上每次0.26克,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桑菊銀翹湯(張夢依《臨證會要》)
處方:冬桑葉、杭菊花、金銀花、帶心連翹、鉤藤、玄參、淡竹葉、鮮石斛、竹茹、蓮子心各lO克,龍膽草1.5克,生石膏15克,鮮葦根30克。加水濃煎,代茶頻服,每日1劑。
B、感受暑邪
【證見】 夏季發病,壯熱多汗,頭痛項強,惡心嘔吐,煩躁昏睡,四肢抽掣,驚厥不已。舌紅,苔黃膩,脈洪數。
【治法】 祛暑清熱,開竅鎮驚。
【方藥】
1.主方白虎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連翹10克,淡竹葉10克,羚羊角末1克(沖),水牛角30克(先煎),鉤藤10克,蟬蛻lO克,僵蠶10克,黃連6克,竹茹1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2.中成藥
(1)牛黃清官丸,口服,每次包/2~l丸,每日2-3次。
(2)牛黃清腦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小兒至寶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周歲以內兒酌減。
3.單方驗方定驚散(李浩澎等《難證奇方妙用》)
處方:燈心草1.5克,薄荷3克,鉤藤3克,朱砂1.5克,全蝎3克。共為細末,3歲以下每次服0.2克,3~5歲每次服0.3克,每日服3次。
C、感受疫邪
(a)氣營兩燔
【證見】 起病急驟,高熱,煩躁,口渴,譫妄,神昏,驚厥。苔黃糙,舌質深紅或絳色,脈數有力。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熄風。
【方藥】
1.主方清瘟敗毒飲(余師愚《疫疹一得》)加減
處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連翹10克,生地黃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牡丹皮10克,赤芍lO克。水煎服,每日l一2劑。
嘔吐頻者,加玉樞丹O.3克沖服。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6克(后下)、玄明粉6克(沖)。喉間痰鳴者,加竹瀝10毫升、膽南星10克。高熱抽搐頻者,加紫雪丹1/2瓶或l瓶沖服。
2.中成藥
(1)局方至寶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1~2次。
(2)安腦牛黃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2—3次。
(3)牛黃至寶丸,口服,每次1/2一1丸。
3.單方驗方加減清營白虎湯(梁劍波《兒科百例》) .
處方:生石膏15克,生地黃、牡丹皮、玄參、連翹、金銀花各10克,知母、黃芩、鉤藤、天竺黃、蓮子心、淡竹葉各6克,水牛角粉10克,羚羊角粉l克(沖服),甘草3克,生龍齒20克。水煎服,每日l劑。
(b)濕熱疫毒
【證見】 起病急驟,突然壯熱,神志昏迷,或煩躁譫妄,反復抽搐,驚厥不已,嘔吐腹痛,大便腥臭或挾膿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化濕,解毒熄風。
【方藥】
1.主方黃連解毒湯(王燾《外臺秘要》)加減
處方:黃連6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黃柏10克,白頭翁10克,秦皮10克,鉤藤10克,生大黃10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抽搐頻繁者,加全蝎3克、蜈蚣3克。嘔吐甚者,加服玉樞丹O.3克。
2.中成藥
(1)三黃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四季三黃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芩連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4)黃連解毒丸,口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
痰食驚風
【證見】 先見食欲不振,嘔吐,腹痛,大便臭穢,繼則發熱神呆,突見神昏抽搐,喉間痰鳴,腹部脹滿,呼吸氣粗。舌苔黃厚而膩,脈滑數。
【治法】 消食導滯,滌痰止搐。
【方藥】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減
處方:山楂10克,神曲10克,萊菔子10克,陳皮6克,法半夏6克,連翹10克,黃連6克,石菖蒲10克,膽南星6克,鉤藤10克,玉樞丹0.3克(沖)。水煎服,每日1~2劑。
痰多者,加天竺黃6克、竹瀝10毫升(沖)。抽搐甚者,加天麻10克、全蝎3克。
2.中成藥
(1)保和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3次。
(2)保赤丸,口服,6個月以內嬰兒每次5粒,6個月至2歲每超過1個月加服l粒,2—7歲每超過半歲加服5粒,每日1—2次。
(3)保赤散,口服,6-12個月小兒每次0.09克,2~4歲每次0.18克,白糖開水調和,空腹溫服,6個月以內小兒用量酌減。不可過服,中病即止。
3.單方驗方消積鎮驚湯(梁劍波《兒科百例》)
處方:黃芩、梔子、大黃、連翹、鉤藤各5克,薄荷、厚樸、陳皮各3克,萊菔子、焦山楂、麥芽各10克,龍齒15克,天竺黃、川貝母各4克,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劑。
驚恐痙厥
【證見】 面色時青時赤,頻作驚惕,甚則痙厥,偶有發熱,發熱不高,大便色青,脈象數亂。
【治法】 鎮驚安神。
【方藥】
1.主方安神鎮驚丸(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朱砂0.5克(沖),茯神10克,天竺黃6克,膽南星6克,黃連3克,當歸6克,龍骨30克,梔子6克,酸棗仁6克,鉤藤10克,蟬蛻6克。水煎服,每日l劑。
2.中成藥
(1)百益鎮驚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八寶驚風散,口服,每次0.26~0.52克,每日3次。
(3)小兒琥珀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加味遠志丸(梁劍波《兒科百例》)
處方:遠志、石菖蒲、甘草各3克,茯苓、黨參、鉤藤各10克,龍齒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Ⅱ.慢驚風
脾虛肝旺
【證見】 形神疲憊,面色萎黃,嗜睡露睛,大便稀薄,色帶青綠,時有腹鳴,四肢不溫,足跗及面部有輕度浮腫,神志不清,時或抽搐。舌質淡,苔白,脈象沉弱。
【治法】 溫運脾陽,抉土抑木。
【方藥】
1.主方緩肝理脾湯(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白術lO克,茯苓10克,陳皮6克,扁豆10克,山藥10克,白芍lO克,煨姜3克,鉤藤10克,天麻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虛寒明顯者,加熟附子6克。胃陰虛者,可用連梅湯(《溫病條辨》),加鉤藤、菊花,以清養胃陰,平肝熄風。
2.中成藥
(1)附子理中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附桂理中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3)參桂理中丸,口服,每次1/2一1丸,每日1—2次。
(4)理中丸,口服,每次1/2一1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慢驚風湯(李浩澎《難證奇方妙用》)
處方:人參6克,白術6克,茯苓4.5克,橘紅6克,丁香3克,膽南星6克,全蝎3克,天麻6克,木香1.5克,白附子4.5克,山藥6克,蓮子6克,石菖蒲4.5克,肉豆蔻3克(去油面炒),砂仁1.5克,甘草1克,生姜1片,大棗1個。水煎服,每日l劑。
脾腎陽衰
【證見】 精神萎靡,面色發白,額汗涔涔,四肢厥冷,沉睡昏迷,手足蠕動,溲清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微弱。
【治法】 溫補脾腎,回陽救逆。
【方藥】
1.主方固真湯(王肯堂《證治準繩》)加減
處方:人參6克(另煎),白術lO克,茯苓10克,黃芪10克,山藥10克,炮附子6克,肉桂3克(煽),炙甘草6克,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l一2劑。
2.中成藥
(1)參桂理中丸,口服,每次1/2一1丸,每日2~3次。
(2)四逆湯口服液,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健脾熄風湯(李浩澎《難證奇方妙用》)
處子:黃芪9克,炒棗仁4.5克,黨參4.5克,炒白術9克,當歸4.5克,冬蟲夏草3克,熟附子1.5克,肉桂1.5克,豆蔻1.5克,炮姜1.5克,法半夏3克,橘紅1.5克,降香9克,炙甘草3克,核桃(連殼打碎)1個。水煎溫服,每日1劑。
肝腎陰虛
【證見】 精神疲憊,形體消瘦,面色潮紅,低熱虛煩,手足心熱,震顫瘛疭,大便干結。舌尖紅少津,脈象細數。
【治法】 育陰潛陽,滋水涵木。
【方藥】
1.主方大定風珠(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龜板20克(先煎),鱉甲20克(先煎),牡蠣20克(先煎),生地黃15克,麥冬15克,白芍10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雞子黃1個(沖),石斛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大補陰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加減三甲復脈湯(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
處方:鱉甲、牡蠣、龜板各20克(先煎),生地黃15克,白芍10克,山茱萸10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銀柴胡10克,青蒿lO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兒童驚風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桃仁25克,梔子20克,白面粉30克。將桃仁搗泥,梔子研末,與面粉混合,加雞蛋清調拌均勻。用時貼敷于兩足心,包扎固定。主治急驚風。
(2)取木芙蓉嫩葉適量,搗爛,加入雞蛋煎熟作餅,貼于臍上,冷則隨換。主治急驚風。
(3)炙黃芪、黨參、炮附子各30克,煨肉蔻仁、酒炒白芍、炙甘草各15克,白術64克,丁香lO克,煨姜炭6克。用麻油熬上藥,然后用黃丹收膏,摻人肉桂末,貼于臍上,再用黃米煎湯,調灶心土外敷藥膏處。主治慢驚風。
2.針灸療法
(1)針刺人中、中沖、曲池、合谷、頰車、、下關、涌泉等穴,強刺激。主治急驚風。
(2)灸大椎、脾俞、命門、關元、氣海、百會、足三里等穴。適用于慢驚風。
3.推拿療法
推脾土,揉脾土,推上三關,揉涌泉,揉足三里。主治慢脾風。
4.飲食療法
魚鰾黃酒:魚鰾15克,黃酒120克。以黃酒煮魚鰾,俟魚鰾呈膠粘液即成,灌服。主治急驚風。
菖蒲雪梨汁:鮮石菖蒲9克,雪梨汁l杯。將鮮石菖蒲搗爛,加溫開水少許,取濾汁2—3茶匙加入梨汁內飲服,每日1劑。主治急驚風。
車前草蜂蜜飲:車前草、車前子、蜂蜜各適量。將車前草、車前子搗爛濾汁,加入蜂蜜,用開水沖服。適用于慢驚風。
兒童驚風診斷要點
兒童驚風辨證分析
在急驚風中,應著重辨其病證,別其輕重:①若感冒引起的高熱驚厥,則預后較好;②而暑痙、疫痢等引起的昏迷抽搐,則預后較差;③病邪在表而致的驚風為輕證;④病邪入里而發的驚風為重證;⑤若病人營血,痙厥反復發作,神志持久不清者為尤重;⑥若四肢厥逆,呼吸喘促,痰延壅盛,面色青灰,脈象微弱者為危候。
在慢驚風中,須辨其陰虛陽虛:①陰虛者,多由急驚、溫病或熱瀉等傳變而來,證見低熱虛煩,手足心熱,大便干結,震顫瘛疭,舌光紅少苔等證候;②陽虛者,多因體稟素虛,虛寒泄瀉,或急驚攻伐過度等傳變而來,證見面色發白,四肢厥冷,溲清便溏,舌淡苔白,四肢震顫等證候。
兒童驚風辨證論治
Ⅰ.急驚風
外感驚風
A、感受風邪
【證見】 發熱,頭痛,咳嗽,流涕,咽紅,煩躁,神昏,驚厥。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熄風鎮驚。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后下),鉤藤10克,蟬蛻10克,菊花10克,羚羊角末0.5克(沖),僵蠶6克,石菖蒲6克,竹茹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小兒鎮驚散,口服,周歲以內每次0.13克,周歲以上每次0.26克,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桑菊銀翹湯(張夢依《臨證會要》)
處方:冬桑葉、杭菊花、金銀花、帶心連翹、鉤藤、玄參、淡竹葉、鮮石斛、竹茹、蓮子心各lO克,龍膽草1.5克,生石膏15克,鮮葦根30克。加水濃煎,代茶頻服,每日1劑。
B、感受暑邪
【證見】 夏季發病,壯熱多汗,頭痛項強,惡心嘔吐,煩躁昏睡,四肢抽掣,驚厥不已。舌紅,苔黃膩,脈洪數。
【治法】 祛暑清熱,開竅鎮驚。
【方藥】
1.主方白虎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連翹10克,淡竹葉10克,羚羊角末1克(沖),水牛角30克(先煎),鉤藤10克,蟬蛻lO克,僵蠶10克,黃連6克,竹茹1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2.中成藥
(1)牛黃清官丸,口服,每次包/2~l丸,每日2-3次。
(2)牛黃清腦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小兒至寶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周歲以內兒酌減。
3.單方驗方定驚散(李浩澎等《難證奇方妙用》)
處方:燈心草1.5克,薄荷3克,鉤藤3克,朱砂1.5克,全蝎3克。共為細末,3歲以下每次服0.2克,3~5歲每次服0.3克,每日服3次。
C、感受疫邪
(a)氣營兩燔
【證見】 起病急驟,高熱,煩躁,口渴,譫妄,神昏,驚厥。苔黃糙,舌質深紅或絳色,脈數有力。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熄風。
【方藥】
1.主方清瘟敗毒飲(余師愚《疫疹一得》)加減
處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連翹10克,生地黃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牡丹皮10克,赤芍lO克。水煎服,每日l一2劑。
嘔吐頻者,加玉樞丹O.3克沖服。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6克(后下)、玄明粉6克(沖)。喉間痰鳴者,加竹瀝10毫升、膽南星10克。高熱抽搐頻者,加紫雪丹1/2瓶或l瓶沖服。
2.中成藥
(1)局方至寶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1~2次。
(2)安腦牛黃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2—3次。
(3)牛黃至寶丸,口服,每次1/2一1丸。
3.單方驗方加減清營白虎湯(梁劍波《兒科百例》) .
處方:生石膏15克,生地黃、牡丹皮、玄參、連翹、金銀花各10克,知母、黃芩、鉤藤、天竺黃、蓮子心、淡竹葉各6克,水牛角粉10克,羚羊角粉l克(沖服),甘草3克,生龍齒20克。水煎服,每日l劑。
(b)濕熱疫毒
【證見】 起病急驟,突然壯熱,神志昏迷,或煩躁譫妄,反復抽搐,驚厥不已,嘔吐腹痛,大便腥臭或挾膿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化濕,解毒熄風。
【方藥】
1.主方黃連解毒湯(王燾《外臺秘要》)加減
處方:黃連6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黃柏10克,白頭翁10克,秦皮10克,鉤藤10克,生大黃10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抽搐頻繁者,加全蝎3克、蜈蚣3克。嘔吐甚者,加服玉樞丹O.3克。
2.中成藥
(1)三黃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四季三黃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芩連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4)黃連解毒丸,口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
痰食驚風
【證見】 先見食欲不振,嘔吐,腹痛,大便臭穢,繼則發熱神呆,突見神昏抽搐,喉間痰鳴,腹部脹滿,呼吸氣粗。舌苔黃厚而膩,脈滑數。
【治法】 消食導滯,滌痰止搐。
【方藥】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減
處方:山楂10克,神曲10克,萊菔子10克,陳皮6克,法半夏6克,連翹10克,黃連6克,石菖蒲10克,膽南星6克,鉤藤10克,玉樞丹0.3克(沖)。水煎服,每日1~2劑。
痰多者,加天竺黃6克、竹瀝10毫升(沖)。抽搐甚者,加天麻10克、全蝎3克。
2.中成藥
(1)保和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3次。
(2)保赤丸,口服,6個月以內嬰兒每次5粒,6個月至2歲每超過1個月加服l粒,2—7歲每超過半歲加服5粒,每日1—2次。
(3)保赤散,口服,6-12個月小兒每次0.09克,2~4歲每次0.18克,白糖開水調和,空腹溫服,6個月以內小兒用量酌減。不可過服,中病即止。
3.單方驗方消積鎮驚湯(梁劍波《兒科百例》)
處方:黃芩、梔子、大黃、連翹、鉤藤各5克,薄荷、厚樸、陳皮各3克,萊菔子、焦山楂、麥芽各10克,龍齒15克,天竺黃、川貝母各4克,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劑。
驚恐痙厥
【證見】 面色時青時赤,頻作驚惕,甚則痙厥,偶有發熱,發熱不高,大便色青,脈象數亂。
【治法】 鎮驚安神。
【方藥】
1.主方安神鎮驚丸(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朱砂0.5克(沖),茯神10克,天竺黃6克,膽南星6克,黃連3克,當歸6克,龍骨30克,梔子6克,酸棗仁6克,鉤藤10克,蟬蛻6克。水煎服,每日l劑。
2.中成藥
(1)百益鎮驚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八寶驚風散,口服,每次0.26~0.52克,每日3次。
(3)小兒琥珀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加味遠志丸(梁劍波《兒科百例》)
處方:遠志、石菖蒲、甘草各3克,茯苓、黨參、鉤藤各10克,龍齒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Ⅱ.慢驚風
脾虛肝旺
【證見】 形神疲憊,面色萎黃,嗜睡露睛,大便稀薄,色帶青綠,時有腹鳴,四肢不溫,足跗及面部有輕度浮腫,神志不清,時或抽搐。舌質淡,苔白,脈象沉弱。
【治法】 溫運脾陽,抉土抑木。
【方藥】
1.主方緩肝理脾湯(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白術lO克,茯苓10克,陳皮6克,扁豆10克,山藥10克,白芍lO克,煨姜3克,鉤藤10克,天麻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虛寒明顯者,加熟附子6克。胃陰虛者,可用連梅湯(《溫病條辨》),加鉤藤、菊花,以清養胃陰,平肝熄風。
2.中成藥
(1)附子理中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附桂理中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3)參桂理中丸,口服,每次1/2一1丸,每日1—2次。
(4)理中丸,口服,每次1/2一1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慢驚風湯(李浩澎《難證奇方妙用》)
處方:人參6克,白術6克,茯苓4.5克,橘紅6克,丁香3克,膽南星6克,全蝎3克,天麻6克,木香1.5克,白附子4.5克,山藥6克,蓮子6克,石菖蒲4.5克,肉豆蔻3克(去油面炒),砂仁1.5克,甘草1克,生姜1片,大棗1個。水煎服,每日l劑。
脾腎陽衰
【證見】 精神萎靡,面色發白,額汗涔涔,四肢厥冷,沉睡昏迷,手足蠕動,溲清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微弱。
【治法】 溫補脾腎,回陽救逆。
【方藥】
1.主方固真湯(王肯堂《證治準繩》)加減
處方:人參6克(另煎),白術lO克,茯苓10克,黃芪10克,山藥10克,炮附子6克,肉桂3克(煽),炙甘草6克,龍骨30克(先煎),牡蠣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l一2劑。
2.中成藥
(1)參桂理中丸,口服,每次1/2一1丸,每日2~3次。
(2)四逆湯口服液,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健脾熄風湯(李浩澎《難證奇方妙用》)
處子:黃芪9克,炒棗仁4.5克,黨參4.5克,炒白術9克,當歸4.5克,冬蟲夏草3克,熟附子1.5克,肉桂1.5克,豆蔻1.5克,炮姜1.5克,法半夏3克,橘紅1.5克,降香9克,炙甘草3克,核桃(連殼打碎)1個。水煎溫服,每日1劑。
肝腎陰虛
【證見】 精神疲憊,形體消瘦,面色潮紅,低熱虛煩,手足心熱,震顫瘛疭,大便干結。舌尖紅少津,脈象細數。
【治法】 育陰潛陽,滋水涵木。
【方藥】
1.主方大定風珠(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龜板20克(先煎),鱉甲20克(先煎),牡蠣20克(先煎),生地黃15克,麥冬15克,白芍10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雞子黃1個(沖),石斛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大補陰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加減三甲復脈湯(江育仁等《中醫兒科學》)
處方:鱉甲、牡蠣、龜板各20克(先煎),生地黃15克,白芍10克,山茱萸10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銀柴胡10克,青蒿lO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兒童驚風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桃仁25克,梔子20克,白面粉30克。將桃仁搗泥,梔子研末,與面粉混合,加雞蛋清調拌均勻。用時貼敷于兩足心,包扎固定。主治急驚風。
(2)取木芙蓉嫩葉適量,搗爛,加入雞蛋煎熟作餅,貼于臍上,冷則隨換。主治急驚風。
(3)炙黃芪、黨參、炮附子各30克,煨肉蔻仁、酒炒白芍、炙甘草各15克,白術64克,丁香lO克,煨姜炭6克。用麻油熬上藥,然后用黃丹收膏,摻人肉桂末,貼于臍上,再用黃米煎湯,調灶心土外敷藥膏處。主治慢驚風。
2.針灸療法
(1)針刺人中、中沖、曲池、合谷、頰車、、下關、涌泉等穴,強刺激。主治急驚風。
(2)灸大椎、脾俞、命門、關元、氣海、百會、足三里等穴。適用于慢驚風。
3.推拿療法
推脾土,揉脾土,推上三關,揉涌泉,揉足三里。主治慢脾風。
4.飲食療法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