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丹砂膏
中醫方劑:丹砂膏
《圣惠》卷九十:丹砂膏
【處方】丹砂半兩(細研),雄黃1兩(細研),苦參1兩,白礬灰半兩(細研),川大黃1兩,黃連1兩(去須),莽草半兩,(艸閭)茹1兩。
【制法】上銼細,用煉了豬脂2升,于鐺中煎藥,候紫色,以綿濾去滓,入丹砂等3味,以柳木篦攪令勻,以瓷盒盛。
【功能主治】小兒諸瘡,久不愈,作瘺孔。
【用法用量】涂于瘡上,每日換之。
【摘錄】《圣惠》卷九十
《鬼遺》卷五:丹砂膏
【處方】丹砂5兩,芎䓖3兩,大黃2兩、蜀椒2兩(去目,出汗),白芷2兩,麝香3兩,升麻2兩,冶葛皮2兩,麻黃5兩(去節),丹參5兩,巴豆2升(去皮心),桂心2兩,附子12枚,皂莢2兩(去皮子)。
【制法】上藥春、夏共享,以豬脂6升,微火煎三上下,膏成,絞去滓用之,1日3次。治百病、傷寒、溫毒熱疾,每服如棗核大1枚。
【功能主治】百病,傷寒,溫毒熱疾,鼻塞,耳聾,寒癖腹滿堅脹,及飛尸惡毒楚痛,霍亂當成末成,已吐未痢,或已痢一兩行,而腹煩痛,眼中風膜,膜或痛,常下淚,胸背喉頸痛。
【用法用量】鼻塞,取半核大,納鼻中、縮氣令人聰里;若耳聾,取如兩棗核大,烊之如水,納其耳中,3-5年聾可愈;或寒癖腹滿堅脹,及飛尸、惡毒、楚痛,溫酒服;霍亂當成末成,已吐未痢,白湯服棗核大,若已痢1-2行,而腹煩痛,更服之;眼中風膜,膜或痛,常下淚,取如粟大,注眼中,自當下,止,或半日痛便愈;又胸背喉頸痛,摩足,口中亦稍稍令常聞有膏氣。老小增減。
【注意】當服取利為度,若不利,如人行15里可與熱飲發,當預作白薄粥令冷,若過利要止者,多進冷粥,便住,若能忍,待藥勢盡,自止更佳。
【摘錄】《鬼遺》卷五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