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補中益氣湯第 12 頁
【注意】下元虛者禁用。
【各家論述】 1.《內外傷辨》: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甘草次之。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傷元氣;上喘氣短,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炙甘草之甘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白術若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氣亂于胸中,為清濁相干,用去白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助諸辛甘為用。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肺者氣之本,黃耆補肺固表為君;脾者肺之本,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白術燥濕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升麻以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濁陰降,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生姜辛溫,大棗甘溫,用以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先建其中。
3.《法律》:東垣所論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并心肺之氣,陷入于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從左旋,一從右旋,旋轉于胃之左右,升舉其上焦所陷之氣,非自腹中而升舉之也。其清氣下入腹中,久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從腹中而升舉之矣。若陽氣未必陷下,反升舉其陰氣,干犯陽位,為變豈小哉。更有陰氣素慣上干清陽,而胸中之肉隆聳為(月真),胸間之氣漫散為脹者,而誤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瀕于死而坐困耳。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