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癰

肝癰背肋腫痛,一月邇來咳嗽氣急,痰腥肢冷,汗多,或作蛻熱,脈虛細,癥勢極重,礙方以望轉機。
首烏 半夏 茯苓 北沙參 杏仁 蔞仁 粉蛤 麥冬 川貝 橘紅 梨
肝氣夾痰,凝結于絡,左肋結硬漫腫,勢成肋癰,發熱,胸痞不舒,宜疏肝化痰解郁。
生首烏 香附 赤芍 半夏 僵蠶 新絳 枳殼 澤蘭 茯苓 青皮 郁金 蔥管
肋癰硬痛發熱,胸脘阻隔,半月未得更衣。宜疏肝和胃,兼以通幽。
廣郁金 蔞仁 枳殼 赤芍 旋覆花 山梔 藕根 桃仁 通草 青皮 半夏曲 佛手 荸薺
肋癰即肝癰也,乃痰氣血滯于肝絡,肝脹成癰,外潰兩月,肉腐外紫,胸背骨脹,內熱咳嗽,短氣,脈數,肝肺兩傷,榮陰大損,勢入損門。姑擬清養。
北沙參 杏仁 丹皮 淮藥 大貝 川石斛 麥冬 蔞仁 茯苓 藕 枇杷葉
肋癰潰久,肋骨傷損,不易完功,宜內托。
生地 當歸 白芍 淮藥 粉甘草 茯苓 玉竹 料豆 陳皮 象牙屑 紅棗
《素問》以肝癰兩 滿,臥則驚,不得小便。又曰∶期門隱隱痛者,肝癰。其上肉微起者,肝癰。未能詳言。后陳遠公曰∶人素多郁怒,致兩 脹滿,發寒發熱,繼而脅疼,手不可按,火盛爍乎肝血,此肝葉生瘡,在左不在右。左脅之皮必見紅紫五色,以化肝消毒湯。丹溪治以復元通氣散、柴胡清肝湯,潰后八珍、六味滋補脾腎法,致難稍備,究未詳明確當。肝之脈從股陰入毛中,環陰起器,抵少腹,上貫肝膈,布 ,至期門而終。肝氣壅滯,故脹滿不得小便。肝病發驚駭,魂不藏,故臥則多驚,故肝盛則兩 痛,怒火動則爍肝血,血凝氣壅則肝脹生癰,手不可按,毒聚而未成。若皮現紅紫之色,內膿已成,發越于外之象也。嗜酒之人每多此患,酒入于胃則肝橫膽浮,肝即橫則氣血不能順行,胃中痰濁亦旁流于脅。痰氣血交混,結而為癰。又有閃氣之人,亦生此患。閃則氣滯,而血亦滯,久而不愈,亦發癰瘍。小兒亦見有之。小兒之生,乃因痰熱入于肝絡,先咳嗽而后脅助腫脹,但此癥初生,病者因不生癰而醫者總云肝氣,十有八九一派辛香耗氣,迨至脅肋腫脹,姑知生癰。必呼吸不利,轉側不能,手不可按,癥明且確,醫者豈可自恃萬能,按脈即曉,以肝氣治,貽誤匪淺。肝火甚者,脈必弦數,挾瘀者脈弦澀,挾痰者脈弦兼滑,治與肝氣迥殊。傷于此者,不知幾何,故諄諄辨論,臨癥之時不可不審也。用特列方于后,并錄治驗數則,以便參觀。
一方化肝消毒湯
當歸 白芍 銀花 黑梔 甘草
此用歸芍入肝滋血,甘草緩肝,梔子清肝,銀花解毒火平肝,緣血生而痛自止。
二方柴胡清肝湯 治怒火上升,憎寒惡熱,肝膽風熱瘡瘍。
柴胡 黃芩 甘草 南沙參 川芎 黑梔
三方復元通氣散 治閃挫氣血凝滯,腰脅引痛。
小茴香 延胡 陳皮 甘草 炙甲片 白丑 木香
四方六味地黃湯 治肝癰潰后發熱,虛羸脈數,服此以滋肝腎。
大生地 山萸肉 澤瀉 丹皮 淮藥
五方八珍湯 治肝癰潰久,氣血俱虛,脈弱。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黨參 白術 茯苓 炙甘草
六方清肝活瘀湯 治閃挫脅痛,瘀凝于絡,肋骨腫脹者。
當歸 赤芍 新絳 桃仁 青皮 廣郁金 參山七 枳殼 蘇根 澤蘭 瓦楞子
七方疏肝流氣飲 治肝癰初起,左脅掣痛,呼吸不利。
蘇根 枳殼 通草 廣郁金 延胡 青皮 佛手 當歸 烏藥 香附
八方舒郁滌痰湯 治肝癰六七日后,脅肋微腫,或兼咳嗽,大便不利香附 當歸 佛手 橘紅 蔞仁 廣郁金 茯苓 蘇根 枳殼 參三七 半夏 竹茹
加味金鈴子散
川楝子 延胡 青皮 赤芍 甘草 黑梔 枳殼 通草 橘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