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經絡辯證

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對病人的若干癥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以判斷病屬何經、何臟、何腑,從而進一步確定發病原因,病變性質、病理機轉的一種辨證方法,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是人體經氣運行的通道,又是疾病發生和傳變的途徑。其分布周身、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使人體各部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種生理活動。故當外邪侵入人體,經氣失常,病邪會通過經絡逐漸傳入臟腑;反之,如果內臟發生病變,同樣也循著經絡反映于體表,在體表經脈循行的部位,特別是經氣聚集的腧穴之處,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麻木、酸脹、疼痛,對冷熱等刺激的敏感度異常,或皮膚色澤改變,或見脫屑、結節等。
例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
脅下,少腹、肩背,便是該臟經絡循行之處。正由于經絡系統能夠有規律地反映出若干證候,因此臨床根據這些證候,用經絡辨證的方法,以進一步確定病變性質及其發展趨勢。
經絡辨證與臟腑辨證互為補充,二者不可截然分開。臟腑病證側重于闡述臟腑功能失調所出現的各種癥狀,而經絡病證則主要是論述經脈循行部位出現的異常反應,對其所屬臟腑病證論述較為簡略,是臟腑辯證的補充,對臨床各科,特別是針灸、按摩、氣功等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一、十二經脈病證
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經和三陽經。它們的病理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證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膀胱經受邪,可是腰背、腋窩、足跟等處疼痛;二是與經脈特性和該經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如肺經為十二經之首,易受外邪侵襲而致氣機壅塞,故見胸滿,咳喘氣逆等肺失宣降的癥狀;三是一經受邪常影響其它經脈,如脾經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嘔等胃經病證?梢娛洸∽C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掌握其規律和特點,便可以幫助我們推求出病因病機與病名,更好地指導臨床。
(-)手太陰肺經病證
手太陰肺經病證是指手太陽肺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肺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肺主氣,司呼吸、連喉系,屬于太陰經,多氣多血,每日寅時周身氣血僅注于肺。
【臨床表現】肺脹、咳喘、胸部滿悶;缺盒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氣,灑淅寒熱,自汗出,濡或臂內前廉痛,常中熱,小便頻數或色變等。
【證候分析】肺者生氣之源,其脈循胃口上膈屬肺。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內傳于肺,失其宣降,致胸悶脹滿,咳喘氣逆;缺盆為十二經通絡,與肺接近,肺氣不暢,故見疼痛;肺經行于時臂間,其經氣不利,則肩背及濡、臂內側前緣疼痛,掌中熱;邪客于肌表,衛氣郁閉,故是惡寒發熱;腠理不固,則汗出;外邪入里化熱,或肺經有熱,則可見煩渴、咽干;肺為腎母,邪傷其氣,故小便頻數或色變。
(二)手陽明大腸經病證
手陽是大腸經病是指手陽明大腸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大腸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大腸稟燥化之氣,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屬手陽明經,每日卯時周身氣血懼注人大腸。
【臨床表現】齒痛、頸腫;咽喉腫痛,鼻衄,目黃口干;肩臂前側疼痛;拇、食指疼痛、活動障礙。
【證候分析】手陽明大腸經的支脈,從缺盆上頓貫頰人齒,故病則齒痛、頸腫、咽喉腫痛,大腸經之別絡達目,邪熱熾盛,則目黃口干;熱盛迫血妄行,故鼻衄;病邪阻滯經脈,氣血不暢,則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活動障礙,均為本經經脈所及的病變。
(三)足陽明胃經病證
足陽明胃經病證是指足陽明胃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胃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脾與胃相連,以臟腑而言,均屬土;以表里而言,脾陰而胃陽;以運化而言,脾主運而胃主化。
足陽明胃經多氣血,每日辰時周身氣血俱注于胃。
【臨床表現】壯熱、汗出、頭痛、頸腫、咽喉腫痛、齒痛,或口角歪斜,鼻流濁涕;或鼻衄;驚惕狂躁;或消谷善饑,脘腹脹滿;或膝腹腫痛,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側、足背、足中趾等多處疼痛,足中肢活動受限。
【證候分析】胃經多氣多血,受邪后易從陽化熱,剛見里實熱證。里熱內盛則壯熱;邪熱迫津外出致汗出;冒火循經上炎,則見頭痛、頸腫、咽喉腫痛、齒痛,口唇瘡疹;若風邪侵襲,可見口角歪斜,鼻流濁涕;熱盛迫血妄行,則鼻衄;熱擾神明,則驚惕發狂而躁動,胃火熾盛,致消谷善饑;胃病及脾,中焦氣阻,則脘腹脹滿;胃經受邪,氣機不利,則所循行部位如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側,足背、足中趾等多處疼痛,且活動受限。
(四)足太陰脾經病證
足太陰脾經病證是指足太陰脾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脾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脾為胃行其津液,為十二經脈的根本,屬足太陰經,主血少氣旺,每日已時周身氣血注于脾。
【臨床表現】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瀉、癥瘕、泄、水團、黃疸,不能臥,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證候分析】脾經血少氣旺,如果經氣發生變動,因其脈連舌本,所以發生舌根強硬現象。脾病失運,所以食則嘔,胃脘痛,腹脹。若陰盛而上走陽明,故氣滯而為噯氣;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者,為脾氣得以輸轉而氣通,所以矢氣或大便后腹脹和噯氣就得以衰減或暫時消除。脾主肌肉,濕邪內困,故身體皆重。碑不健運,筋脈失養,則舌本痛,肢體關節不能動搖。足太陰的脈,上膈注心中,故為煩心,心下急痛。脾經有寒,則為溏泄;脾經有郁滯則為癥瘕。脾病不能制水則為泄,為水閉,為黃疸,不能臥。足太陽脾經起于大趾。上膝股內前廉,故為腫為厥,為大趾不用等病。
(五)手少陰心經病證
手少陰心經病證,是指手少陰心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心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手少陰心經少血多,十二經之氣皆感而應心,十二經之精皆貢而養心,故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每日午時,周身氣血僅注于心。
【臨床表現】心胸煩悶疼痛、咽干、渴而欲飲、目黃、脅痛、撓臂內側后緣痛厥,掌中熱。
【征候分析】心屬火臟,故心經病變多見熱證。心火內盛,則心胸煩悶疼痛;本經的支脈從心系上挾于咽部,放心火上炎,心陰耗損,則咽干,渴而欲飲;手少陰這脈系于目系,又出于脅下,故目黃脅痛。心脈又循撓臂內側入掌中,故而可見撓臂內側后緣痛和掌中發熱之征。
(六)手太陽小腸經病證
手太陽小腸經病證,是指手太陽小腸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小腸功能失調表現出的臨床證候。
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所出,與心為表里,居太陽經,少氣多血。每日未時周身氣血懼注于小腸。
【臨床表現】耳聾、目黃、咽痛;肩似拔、撓似折。頸項肩撓肘臂外后廉痛。
【證候分析】小腸經屬陽,其病多熱。小腸經支脈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即入耳中,故出現聾、目黃、咽痛;肩似拔,撓似折,乃由于手太陽之脈循撓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的緣故。熱邪侵襲小腸經脈,則肩、肘、臂外側后緣等處疼痛。
(七)足太陽膀胱經病證
足太陽膀胱經病證,是指足太陽膀胱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膀胱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
膀胱為州都之官,藏津液,居太陽經,少氣而多血。每日申時周身氣血俱注于膀胱。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寒,鼻寒流涕,頭痛,項背強痛;目似脫項如拔,腰似折,(月國)如結,踹如裂;癲癇、狂證、瘧疾、痔瘡;腰脊、(月國)窩,腓腸肌、足跟和小趾等處疼痛,活動障礙。
【證候分析】膀胱經行于背部,易受外邪侵襲。邪客體表,衛陽郁滯,故是發熱,惡風寒,鼻寒流涕。本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故是頭痛,項背痛;又因足太陽經起目內眥,還出別下項、抵腰中、過髀樞、下合(月國)中、貫踹內,故本經有病,疼痛得眼珠好象要脫出一樣,頸項好象被人拉拔一樣,腰好象要折斷一樣,膝彎部位好象結扎一樣不能彎曲,踹部(即小腿肚)象撕裂一樣疼痛,股關節屬各曲不利,其所過部位均疼痛,足小趾不能隨意運動;熱邪極盛則發生癲癇、狂證、瘧疾;熱聚肛門,氣血壅滯,則釀生痔瘡。
(八)足少陰腎經病證
足少陰腎經病狂,是指足少陰腎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腎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腎臟藏精主水,屬陽氣初轉,陽氣乍生的少陰。足少陰腎經,多氣而少血。每日酉時周身氣血俱注于腎。
【臨床表現】面黑如漆柴,頭暈目眩;氣短喘促,咳嗽咯血;饑不欲食,心胸痛,腰脊下肢無力或痿厥,足下熱痛;心煩、易驚、善恐、口熱舌干,咽腫。
【證候分析】腎雖屬陰,內藏元陽,水中有火;腎又為五臟之本,則易影響其臟腑而出現寒熱錯雜、虛實相兼的證候。腎主水,水色黑、腎精虧損,不能上榮于面,故見面黑如漆柴,頭暈目眩;金水相生,腎虛子病及母,故咳唾有血或氣促而喘。腎陰不足,虛火上犯于胃,致饑不欲食;心腎不交,故心煩,易驚、善恐和民主胸疼痛;病邪沮滯腎經,則腰脊下支無力或痿厥,足下熱痛。
(九)手厥陰心包經病證
手厥陰心包經病證,是指手厥陰心包經經脈循行部位及心包絡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臨床證候。心包絡為心之宮城,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屬于厥陰經,少氣而多血。每日戍時周身氣血俱注于心包絡經。
【臨床表現】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煩、心悸、心痛、喜笑不休面赤目黃等。
【證候分析】心包為心之外圍,內寄相火,其病多見熱證并往往影響到心。手厥陰之脈起于胸中,循胸出脅,入于掌中,故其所循行的部位發生病變,引起手心熱,上部上肘部攣急腋腫,胸脅支滿;氣血運行不暢,則心悸,心痛;神魂不寧,則心煩甚或喜笑不休;心火上炎,故目赤目黃。
(十)手少陽三焦經病證
手少陽三焦經病證,是指手少陽三焦經經脈循行部位及三焦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
三焦為人體水谷精微生化和水液代謝的通路,總司人體的氣化,屬手少陽經,少血多氣。每日亥時周身氣血俱注于三焦。
【臨床表現】耳聾、心脅痛,目銳眥痛,頰部耳后疼痛,咽喉腫痛,汗出,肩肘、前臂痛,小指、食指活動障礙。
【證候分析】堿焦之脈上項系耳后,故本經受邪,熱邪上擾,則見耳聾,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為汗出。三焦是主氣所生病者,氣機抑郁,則心脅不舒而痛,肩肘,前臂疼痛,小指、食指活動障礙,都是由于經脈循行之所處,經氣不利所引起。
(十一)足少陽膽經病證
足少陽膽經病證,是指足少陽膽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膽腑功能失常所表現臨床證候。膽為中精之府,十一經皆取決于膽,屬足少陽經,多氣少血。每日子時周身氣血俱注于膽。
【臨床表現】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頭痛頷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為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證候分析】膽經為人體氣機出入之樞紐,邪客于此,氣機失常,則見膽液外溢而口苦,膽郁不舒,故善太息。足少陽之別,貫心循脅里,故心脅痛不能轉側;足少陽之別散于面,膽木為病,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少陽屬半表半里,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而為瘧。其它各證,皆為其經脈所及經氣不利而成。
(十二)足厥陰肝經病證
足厥陰肝經病證,是指足厥陰肝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肝臟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肝主藏血,主疏泄,屬足厥陰經,少氣而多血。每日丑時周身氣血俱注于肝。
【臨床表現】腰痛不可俯仰,面色晦暗,咽干,胸滿、腹瀉、嘔吐、遺尿或癃閉,疝氣或婦女少腹痛。
【證候分析】足厥陰的支脈與別絡,和太陽少陽之脈,同結于腰踝下中部下部之間,故病則為腰痛不可俯仰。肝血不足,不能上養頭面,致面色晦暗;肝脈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上出額,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故病則咽干,肝經上行夾胃貫膈,下行過陰器抵少腹,故病則胸滿,嘔吐、腹瀉,遺尿或癃閉,疝氣或婦女少腹痛等。
二、奇經八脈病證
奇經八脈為十二正經以外的八條經脈,除其本經循行與體內器官相連屬外,并通過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發生間接聯系,尤其是沖、任、督、帶四脈與人體的生理、病理,都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奇經八脈具有聯系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分言之,督脈總督一身之陽;任脈總任一身之陰;沖脈為諸脈要沖,源起氣沖;帶脈狀如腰帶,總束諸脈;陽蹺為足太陽之別脈司一身左右之陽;陰蹺為足少陰之別動脈司一身左右之陰;陽維脈起于諸陽會,陰維脈起于諸陽交,為全身綱維。撰人體臟腑經絡有病通過奇經八脈表現出來。
(一)督脈病證
督脈病證,是指督脈循行部位及與其相關的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于身之后,為陽脈的總督,故又稱為“陽脈之海”,其別脈和厥陰脈會于巔,主身后之陽。
【臨床表現】腰骶脊背痛,項背強直,頭重眩暈。大人癲疾,小兒風癇。
【證候分析】脈起于會陰,并于脊里,上風府、人腦、上巔、循額,故病邪阻滯督脈,經氣不利,故腰骶脊背痛,項痛強直;督脈失養,腦海不足,故見頭暈頭重;若陰陽氣錯亂,則可出現大小癲疾和小兒風癇。
(二)任脈病證
任脈病證,是指任脈循行部位及與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任脈起于中極之下,循腹而行身之前,與沖脈主身前之陰又稱“陰脈之!。任脈又主胞胎。
【臨床表現】臍下、少腹陰中疼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癥瘕。
【證候分析】任脈主陰,易感寒邪,寒凝于脈,血行不暢,則臍下,少腹陰中疼痛;任脈固主血前之陰,陰凝寒滯,氣血瘀阻,則見男子疝氣,女子帶下癥瘕積聚。
(三)總脈病證
沖脈病證,是指沖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沖脈起于氣街,與少陰之脈挾臍上行,有總領諸經氣血的功能,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又稱為“血海”、“經脈之!保c任脈同主身前之陰。
【臨床表現】氣逆里急,或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嘔吐、咳嗽;男子陽萎,女子經閉不孕或胎漏。
【證候分析】沖為經脈之海,由于沖脈之氣失調,與足陽明之氣相并而上逆,氣不得降,故出現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嘔吐、咳嗽等癥;沖為血海,與任脈共同參與生殖機能,沖任失調或氣血不充,致男子陽萎,女子經閉不孕等。
(四)帶脈病證
帶脈病證,是指帶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帶脈起于季脅,繞腰一周,狀如束帶,總約十二經脈及其他七條奇經。
【臨床表現】腰酸腿痛,腹部脹滿,赤白帶下,或帶下清稀,陰挺、漏胎。
【證候分析】帶脈環腰,總束諸脈,人身沖任二脈,與陽明合于宗筋,會于氣街,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則太沖所以能夠上養心肺,須賴帶脈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氣所以能上下流行,亦賴帶脈為關鎖。帶脈經氣不利,故出現腰酸腿痛;中氣不運,水濕困阻于帶脈,則腹部脹滿,帶下清稀量多;帶脈氣虛,不能維系胞胎,則見陰挺、漏胎。
(五)陽蹺、陰蹺脈病證
陽蹺、陰蹺脈病證,是指陽蹺、陰蹺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均起于眼中。蹺脈左右成對,均達于目內眥,有濡養眼目,司開合的作用。
【臨床表現】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急則狂走,目不昧;陽蹺急則陰厥。
【證候分析】陽蹺、陰蹺二脈均起于足跟,陽蹺循行于下肢外側,陰蹺循行于下肢內側,二者協調關節,有保持肢體動作矯捷的作用。如某側發生病變,則經脈拘急,另一側則相對弛緩。兩脈均達于目內眥,故陽蹺患病,陽氣偏亢則目內眥赤痛,或失眠而狂走;陰蹺患;陰寒偏盛,寒盛則下肢厥冷。
(六)陽維、陰維病證
陽維、陰維病證,是指陽維、陰維二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陽維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起于諸陰之交,分別維系三陽經和三陰經。
【臨床表現】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若陰陽不能自相維系,則見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倦怠乏力。
【證候分析】人身陽脈統于督,陰脈統于任,而諸陽清陰之散現而會者,又必有經脈以維系而主持之,二維脈有維系陰陽之功能。陽維脈起于諸陽會,以維系諸陽經,由外踝而上行于衛分,故陽維脈受邪,可見發熱、惡寒;陰維脈起于諸陰交,以維系諸陰經,由內踝而上行于營分,故陰維脈受邪,則見心痛。若二脈不能相互維系,陰陽失調,陽氣耗傷則倦息無力,陽精虧虛則精神恍惚,不由自主。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