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兩眥疾病 第二節 漏睛第 2 頁
[鑒別診斷]
本病常表現為流淚,故應與冷淚癥相鑒別。冷淚癥按壓內眥部無粘液或膿液流出,而本病在按壓或沖冼淚道時有粘液或膿液自淚竅流出。
[辨證論治]
本病為邪深久伏所致的頑固眼病,辨證主要是以局部癥狀為主,結合參考全身情況。發病初期,膿汁量少清稀者,多為風熱停留淚竅,以祛風清熱為主;眥部紅赤,膿稠粘濁者,多為心脾濕熱上攻淚竅,以清熱除濕為主;風熱引動內火者,可參照二者施治。纏綿日久,常有清稀膿汁流出者,多正虛邪留,則應攻補兼施。同時要重視外治法,如用點眼劑、淚道,沖洗等方法。對日久不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一、內治
(一)風熱停留
[主證]大眥頭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顯隆起,按之不痛,但見有少量濁粘淚液自)淚竅溢出,或按之而出。自覺隱澀不舒,時而淚出,或時覺有涎水粘睛。
[證候分析]臟腑津液上注于目而為淚,現游風客熱伏于大眥,淚液受灼,漸變稠濁,積久則滿,故見睛明穴下方稍顯隆起,濁液自淚竅沁沁而出。淚竅閉塞,故常自淚流。稠濁粘液外溢,淚自常流,目竅不潔,故時覺涎水粘睛,隱澀不舒。內熱不盛,故大眥皮色如常,按之不痛。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白薇丸加蒲公英。方中防風、羌活、白蒺藜祛風散邪;白薇、蒲公英清熱解毒;石榴皮收斂止淚。全方祛風清熱,但清熱之力較弱。若熱勢偏盛,可加入銀花、連翹。如眥部稍有隆起,壓之不痛,頭昏眼花,腰膝酸軟者,為肝腎不足之象,可加人菊花、枸杞子、補骨脂等。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