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內傷發熱第 4 頁

【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諸病源候論·虛勞熱候》:“虛勞而熱者,是陰氣不足,陽氣有余,故內外生于熱,非邪氣從外來乘也。”。
《醫學入門·發熱》:“內傷勞役發熱,脈虛而弱,倦怠無力,不惡寒,乃胃中真陽下陷,內生虛熱,宜補中益氣湯。”
《景岳全書·寒熱》:“陰虛之熱者,宜壯水以平之;無根之熱者,宜益火以培之。”
《醫學心悟·火字解》:“外火,風寒暑濕燥火及傷熱飲食,賊火也,賊可驅而不可留。內火,七情色欲,勞役耗神,子火也,子可養而不可害”;“養子火有四法:一日達:……所謂木郁則達之,如逍遙散之類是也;-’El滋:……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如六味湯之類是也;三日溫:……經曰勞者溫之,又曰甘溫能除大熱,如補中益氣之類是也;四曰引:……以辛熱雜于壯水藥中,;導之下行,所謂導龍人海,引火歸元,如八味湯之類是也”。
《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身外涼,心里熱,故名燈籠病,內有瘀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晚發一陣熱,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
《醫林改錯,氣血合脈說》:“后半日發燒,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輕,前半日不燒,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輕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燒兩時;再輕者,或燒一時。此內燒兼身熱而言。”
【現代研究】
·甘溫除熱法的臨床研究
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統計了近30年各級中醫雜志報道的162例用甘溫除熱法獲效的發熱病例,其中男78例,女84例,從年齡甲病程、發熱程度及癥狀等方面分析發現,用甘溫除熱法獲效的患者以50歲以下者居多,約占87%,其中尤以10歲以下的兒童及20-《0歲的中青年為多,50歲以上的中老年病人較少,僅占10%左右。其中的151例有明確的體溫記載,用甘溫除熱法獲效者以37~(2-38~(2的低熱患者為多,約占40.4%,38"t2—39~C的中等熱度患者占29.1%,39℃-40.5~C的高熱患者約占25.8%,40.5~C以上的超高熱患者極少見,僅占2.7%。還有個別患者體溫在正常范圍內,僅自覺發熱,用甘溫除熱法亦可獲效。所收集的病例中,有158例明確載有病程,短則幾天,長則可達9年。其中,病程不及1個月者占34.8%,3個月以內者占56.3%,1年以內者占77.2%,病程超過1年者僅占22.8%。此外,作者還對162例氣虛或氣虛血虧發熱患者所表現的癥狀進行了分析統計,其中出現次數較多的癥狀為:神疲乏力,納差,腹瀉或便溏,自汗,氣短懶言,頭暈,面色蒼白,舌體胖大,舌質淡,苔白,脈細數。歸納起來,甘溫除熱法的應用指征主要是:①病程較長,但一般在數月之內。年齡以10歲以下兒童或20-50歲的中青年患者為多。②熱象:持續低熱,或壯熱不退,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時加重。③兼有脾氣虧虛或氣血兩虛的癥狀。④用甘寒養陰、苦寒清熱之劑等,或使用各種抗生素無效[中醫雜志1993;(3):184]
陳氏認為甘溫可以除虛熱,方用補中益氣湯[中醫雜志1990;(8):4L趙氏認為,氣虛發熱絕無大熱可言,其治療以補中益氣湯為基本方,但應根據病情輕重,病及臟腑的多寡及兼夾證等辨證化裁。黃氏認為甘溫除大熱治療真寒假熱證,不論體溫表上是否顯示發熱,必須抓住氣虛或陽虛這一疾病本質。江氏則用甘溫除熱法,治療溫病中變證和壞證,證屬內傷發熱者,常采用甘溫除其熱,佐以介類潛其陽,常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佐以參附等治療,多次奏效[中醫雜志1990;(8):4]
·陰虛內熱證的實驗研究
上海第一醫學院生化教研室通過知母對鈉泵作用的大鼠體內實驗來探討陰虛內熱證與鈉泵的關系。結果提示,鈉泵消耗能量占整個細胞總能量的40%-60%,在機體熱生成中占重要地位。知母菝葜皂甙元對大鼠N+—K+—ATP酶有明顯抑制效應。肝臟是體內最大的實質性臟器,肝臟細胞內N+—K+—ATP酶的變化會影響整體的熱與寒,似可說明陰虛內熱證其N+—K+—ATP酶活性是增高的。腎與粘膜細胞中此酶的變化,可解釋陰虛內熱時大便干結、小便短赤的機理[中西醫結合雜志1983;(4):235)信
·功能性低熱的臨床研究
功能性低熱多見于青年女性,體溫一般不超過38℃,1天的溫差在0.5~C左右,并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臨床表現與中醫的內傷發熱證有許多類似之處,采用中藥治療常可獲良效。大連中醫研究所用丹梔逍遙散化裁治療功能性低熱45例(排除慢性感染性疾病及風濕、甲亢引起的發熱),均獲良效[中西醫結合雜志1982;(2):87]。
·血虛發熱的臨床研究
山東中醫學院對120例再障并有發熱的病人進行分析,發熱計有204例次,其中,屬內傷發熱之血虛發熱者為34例次,表現為午后發熱、頭暈、心悸、身倦、乏力、惡心、納呆、面色不華、爪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治以補益氣血、佐清虛熱,方用歸脾湯加青蒿、升麻、石斛、女貞子、阿膠等,有效率達76.42%。再障屬中醫虛勞、血證、內傷發熱等范疇,其內傷發熱為陰陽偏盛偏衰,由血虛、陰虛、氣虛、陽虛、血瘀等引起,其中尤以血虛發熱為多見,采用補益氣血佐清虛熱之法,一般能收到較好效果[中國醫藥學報1988;(5):20]。
中醫五絕網整理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