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基本病機

基本病機,是指在疾病過程中病理變化的一般規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與機體的體質強弱和致病邪氣的性質有密切關系。體質不同,病邪各異,可以產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盡管疾病的種類繁多,臨床征象錯綜復雜,千變萬化,各種疾病、各個癥狀都有其各自的機理,但從整體來說,總不外乎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氣機紊亂等病機變化的一般規律。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斗爭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邪正斗爭,不僅關系著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而且也影響著病證的虛實變化。所以,邪正斗爭是疾病病理變化的基本過程,疾病的過程也就是邪正斗爭及其盛衰變化的過程。
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正氣和邪氣的力量對比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正邪的斗爭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消長盛衰的變化。隨著體內邪正的消長盛衰而形成了病機的虛實變化。
虛與實,體現了人體正氣與病邪相互對抗消長運動形式的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正氣)奪則虛”?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之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邪正是互為消長的,正盛則邪退,邪盛則正衰。隨著邪正的消長,疾病就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本質,即虛與實的變化。
(一)虛實的基本原理
虛與實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1.實:所謂實,是指邪氣盛而正氣尚未虛衰,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變化。實所表現的證候稱之為實證。發病后,邪氣亢盛,正氣不太虛,尚足以同邪氣相抗衡,臨床表現為亢盛有余的實證。實證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飲、食積、瘀血等病邪滯留不解的特殊表現。一般多見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較短,如外感熱病進入熱盛期階段,出現了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等“四大”癥狀,或潮熱、譫語、狂躁、腹脹滿堅硬而拒按、大便秘結、手足微汗出、舌苔黃燥、脈沉數有力等癥狀,前者稱“陽明經證”,后者稱“陽明腑證”。就邪正關系說來,它們皆屬實,就疾病性質來說它們均屬熱,故稱實熱證。此時,邪氣雖盛,但正氣尚未大傷,還能奮起與邪氣斗爭,邪正激烈斗爭的結局,以實熱證的形式表現出來。或因痰、食、水、血等滯留于體內引起的痰涎壅盛、食積不化、水濕泛濫、瘀血內阻等病變,都屬于實證。
2.虛:所謂虛,是指正氣不足,抗病能力減弱,以正氣不足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變化。虛所表現的證候,稱之為虛證。或體質素虛,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之后,氣血不足,傷陰損陽,導致正氣虛弱,正氣對病邪雖然還在抗爭,但力量已經顯示出嚴重不足,難以出現較劇烈的病理反應。所以,臨床上出現一系列的虛損不足的證候。虛證必有臟腑機能衰退的特殊表現,一般多見于疾病的后期和慢性疾病過程中。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傷人體氣血津液、陰陽,均會導致正氣虛弱,出現陰陽氣血虛損之證。如崩漏,由于大量出血,其癥狀除了出血之外,同時伴有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舌淡、脈細等,稱作“脾不統血”。就邪正關系而言,心脾生理功能低下,既有脾虛之證,又有心血不足之候,屬虛證。
(二)虛實錯雜
虛實錯雜包括虛中夾實和實中夾虛兩種病理變化。在疾病過程中,邪正的消長盛衰,不僅可以產生單純的虛或實的病理變化,而且由于疾病的失治或治療不當,以致病邪久留,損傷了人體的正氣;或因正氣本虛,無力驅邪外出,而致水濕、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的凝結阻滯,往往可以形成虛實同時存在的虛中夾實、實中夾虛等虛實錯雜的病理變化。
1.虛中夾實:虛中夾實是指以虛為主,又兼夾實候的病理變化。如脾陽不振之水腫即屬于此。脾陽不振,運化無權,皆為虛候;水濕停聚,發為浮腫為實。上述病理變化以虛為主,實居其次。
2.實中夾虛:實中夾虛是以實為主,兼見虛候的一種病理變化。如外感熱病在發展過程中,常見實熱傷津之象,因邪熱熾盛而見高熱、汗出、便秘、舌紅、脈數之實象,又兼口渴、尿短赤等邪熱傷津之征,病本為實為熱,津傷源于實熱,而屬于虛,此為實中夾虛。分析虛實錯雜的病機,應根據邪正之孰緩孰急,虛實之孰多孰少,來確定虛實之主次。
(三)虛實轉化
疾病發生后,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經常發生變化,因而疾病在一定條件下也常常發生實證轉虛,因虛致實的病理變化。
1.由實轉虛:疾病在發展過程中,邪氣盛,正氣不衰,由于誤治、失治,病情遷延,雖然邪氣漸去,但是人體的正氣、臟腑的生理功能已受到損傷,因而疾病的病理變化由實轉虛。例如,外感性疾患,疾病初期多屬于實,如表寒證或表熱證等,由于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護理失宜,或年高體弱,抗病能力較差,從而病情遷延不愈,正氣日損,可逐漸形成肌肉消瘦、納呆食少、面色不華、氣短乏力等肺脾功能衰減之虛象,這是由實轉虛。
2.因虛致實:所謂因虛致實,是由于正氣本虛,臟腑生理功能低下,導致氣、血、水等不能正常運行,產生了氣滯、瘀血、痰飲、水濕等實邪停留體內之害。此時,雖然邪實明苧,但正氣亦不足,臟腑亦衰,故謂之因虛致實。如腎陽虛衰,不能主水,而形成的陽虛水停之候,既有腎臟溫化功能減退的虛象,又有水液停留于體內的一派邪實之象,這種水濕泛濫乃由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所致,故稱之為因虛致實。實際上,因虛致實是正氣不足,邪氣亢盛的一種虛實錯雜的病理變化。
(四)虛實真假
病機的或實或虛,在臨床上均有一定的征象。但必須指出,臨床上的征象,僅僅是疾病的現象,在一般情況下,即現象與本質相一致的情況下,可以反映病機的虛或實。但在特殊情況下,即現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在臨床上往往會出現與疾病本質不符的許多假象,因而有。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和“大實有羸狀,,的真實假虛的病理變化。雖然假象也是由疾病的本質所決定的,是疾病本質的表現,但它并不如真象那樣更直接地反映疾病的本質,往往會把疾病的本質掩蓋起來。因此,我們要詳細地占有臨床資料,全面地分析疾病的現象,從而揭示病機的真正本質。
1.真虛假實(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之虛指病理變化的本質,而實則是表面現象,是假象。如正氣虛弱的人,因臟腑虛衰,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有時反出現類似“實,,的表現。一方面可以見到納呆食少、疲乏無力、舌胖嫩苔潤、脈虛無力等正氣虛弱的表現,同時又可見腹滿、腹脹、腹痛等一些類似“實”的癥狀。但其腹雖滿,卻有時減輕,不似實證之腹滿不減或減不足言;腹雖脹,但有時和緩,不若實證之常急不緩;腹雖痛,但喜按,與實證之腹痛拒按不同c所以,病機的本質為虛,實為假象,即真虛假實。
2.真實假虛(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病機本質為實,而虛則是表面現象,為假象。如熱結腸胃、痰食壅滯、濕熱內蘊、大積大聚等,使經絡阻滯,氣血不能暢達,反而出現一些類似虛的假象。如熱結腸胃,里熱熾盛之病人,一方面見到大便秘結、腹滿硬痛拒按、潮熱譫語、舌苔黃燥等實證的表現,有時又可出現精神萎靡、不欲多言,但語聲高亢氣粗,肢體倦怠,但稍動則舒適;大便下利,但得泄而反快。究其本質,是實而不是虛。總之,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病機的虛和實,都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由實轉虛、因虛致實和虛實夾雜,常常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因此,在臨床上不能以靜止的、絕對的觀點來對待虛和實的病機變化,而應以運動的、相對的觀點來分析虛和實的病機。
二、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是機體陰陽消長失去平衡的統稱,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導致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平衡,所出現的陰不制陽、陽不制陰的病理變化。陰陽失調又是臟腑、經絡、氣血、營衛等相互關系失調,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氣機運動失常的概括。由于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也必須通過機體內部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根據。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其主要表現,不外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轉化以.,及陰陽亡失等幾個方面,其中陰陽偏盛偏衰則是各種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變化,這種變化通過疾病性質的寒熱而表現出來。
(一)陰陽盛衰
陰陽盛衰,是陰和陽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現為或寒或熱、或實或虛的病理變化,其表現形式有陽盛、陰盛、陽虛、陰虛四種。
1.陰陽偏盛:陰或陽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氣盛則實”的病理變化。“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是陽偏盛和陰偏盛病機的特點。前者其病屬熱屬實,后者其病屬寒屬實。
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所以,“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陽偏盛或陰偏盛等病理變化的必然發展趨勢。
(1)陽盛則熱:陽盛是指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陽氣偏亢,臟腑經絡機能亢進,邪熱過盛的病理變化。陽盛則熱是由于感受溫熱陽邪,或感受陰邪而從陽化熱,或七情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因氣滯、血瘀、痰濁、食積等郁而化熱化火所致。
陽盛則熱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陽以熱、動、燥為其特點,故陽氣偏盛產生熱性病變,以及燥、動之象,出現發熱、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故曰:“陽盛則熱”;由于陽的一方偏盛會導致陰的一方相對偏衰,所以除上述臨床表現外,同時還會出現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陽盛傷陰,陰液不足的癥狀,故稱“陽盛則陰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陽盛。
但需要指出,“陽盛則陰病”,陽盛則陰虛。在病機上,必須分清陰是相對不足還是絕對虧虛。·邪客于陽而致陽盛,陽盛必損陰,但陰雖虧而尚未達到陰虛的程度,陰僅相對不足,其病機為陽盛而陰未虛。若陰由相對的不足轉而成為絕對的虛損,陽盛與陰虛并存或只有陰虛而無陽盛,則病機便從實熱轉化為實熱兼陰虧或陰虛內熱。
(2)陰盛則寒:陰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陰氣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陰寒過盛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變化。陰盛則寒多由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寒濕中阻,陽不制陰而致陰寒內盛之故。
一般地說,陰盛則寒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陰以寒、靜、濕為其特點,故陰偏盛產生的寒性病變以及濕、靜之象,表現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脈遲等。所以說:“陰盛則寒”。由于陰的一方偏盛,常常耗傷陽氣,會導致陽的一方偏衰,從而出現惡寒、腹痛、溲清便溏等。這種陽氣偏衰的表現是由于陰盛所引起的,所以又稱“陰盛則陽病”。
“陰盛則陽病”,陰盛則陽虛。從病機變化來說,陰盛則陽病雖然也可區分為陽的相對不足和絕對的虛損,但是,由于陽主動而易耗散,而且陰寒內盛多因素體陽虛,陽不制陰所致。所以,實際上在陰偏盛時,多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陽氣不足,難以明確區分為相對不足和絕對損傷。
2.陰陽偏衰:陰陽偏衰,是人體陰精或陽氣虧虛所引起的病理變化。陽氣虧虛,陽不制陰,使陰相對偏亢,形成“陽虛則寒”的虛寒證。反之,陰精虧損,陰不制陽,使陽相對偏亢,從而形成“陰虛則熱”的虛熱證。
(1)陽虛則寒: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失于溫煦,機能減退或衰弱的病理變化。形成陽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飲食失養,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之陽虛為主,其中尤以腎陽不足為最。因為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所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在陽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陽氣的虛衰,陽虛則不能制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經絡、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動也因之而減弱衰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就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陽虛則寒,雖也可見到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但還有喜靜蜷臥、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所以,陽虛則寒與陰盛則寒,不僅在病機上有所區別,而且在臨床表現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虛而有寒,后者是以寒為主,虛象不明顯。
(2)陰虛則熱:胡虛,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變化。形成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陽邪傷陰,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
陰虛之證,五臟俱有,但一般以肝腎為主,其他三臟之陰虛,久延不愈,最終多累及肝腎。五者之間,亦多夾雜并見。臨床上以肺腎陰虛、肝腎陰虛為多見。因為腎陰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等多種表現,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即是陰虛則熱的表現。陰虛則熱與陽盛則熱的病機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有所區別:前者是虛而有熱,后者是以熱為主,虛象并不明顯。
(二)陰陽互損
陰陽互損,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到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在陰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陽虛,稱為陰損及陽;在陽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陰虛,稱為陽損及陰。由于腎藏精氣,內寓真陰真陽,為全身陽氣陰液之根本,所以,無論陰虛或陽虛,多在損及腎臟陰陽及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才易于發生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的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
1.陰損及陽:陰損及陽,系指由于陰液虧損,累及陽氣,使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例如,臨床常見的遺精、盜汗、失血等慢性消耗性病證,嚴重地耗傷了人體陰精,因而化生陽氣的物質基礎不足,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自汗、畏冷、下利清谷等陽虛之候。這是由陰虛而導致陽虛,病理上稱為“陰損及陽”。
2.陽損及陰:陽損及陰,系指由于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的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例如,臨床上常見的水腫一病,其病機主要為陽氣不足,氣化失司,水液代謝障礙,津液停聚而水濕內生,溢于肌膚所致。但其病變發展則又可因陰無陽生使陰陽日益虧耗,而見形體消瘦、煩躁升火,甚則瘛瘋等陰虛癥狀,轉化為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證。這是由陽虛而導致陰虛,病理—亡稱為“陽損及陰”。
實際上,由陰或陽的一方不足導致另一方虛損,終究會導致陰陽兩虛,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這在臟腑,氣血病理變化中是屢見不鮮的。因為腎陰為全身·陰液之本,腎陽為全身陽氣之根,故陽損及陰、陰損及陽,最終又總是以腎陽、腎陰虧虛為主要病變。
(三)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陰盛至極或陽盛至極而壅遏于內,使陰氣與陽氣或陽氣與陰氣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變化。陰陽格拒是陰陽失調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病機,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陰陽相互格拒的機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陰或陽的一方偏盛至極,而壅遏于內,將另一萬排斥于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系所致。陰陽格拒表現為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等復雜的病理現象。
1.陰盛格陽(真寒假熱):陰盛格陽,是指陰寒過盛,陽氣被格拒于外,出現內真寒外假熱的一種病理變化。如虛寒性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其證除有陰寒過盛之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細欲絕等癥狀外,又見身反不惡寒(但欲蓋衣被)、面頰泛紅等假熱之象。身反不惡寒、面頰泛紅,似為熱盛之證,但與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并見,知非真熱,而是假熱。
陰盛格陽,又有格陽和戴陽之分,格陽是內真寒而外假熱,陰盛格陽于體表(身反不惡寒)。戴陽是下真寒而上假熱,陰盛格陽于頭面(面赤如妝)。格陽和戴陽均屬真寒假熱證,其病機同為陰陽格拒。實際上,疾病發展到陰陽格拒的嚴重階段,格陽證和戴陽證常常同時出現,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2.陽盛格陰(真熱假寒):陽盛格陰,是指陽盛已極,阻拒陰氣于外,出現內真熱外假寒的一種病理變化。陽盛格陰是由于熱極邪氣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閉郁于內,不能透達于外所致。其病機的本質屬熱,而臨床癥狀有某些假寒之象,故又稱真熱假寒。如熱性病發展到極期(陽明經證——白虎湯證、陽明腑證——承氣湯證,及暑厥病等),即有陽熱極盛之心胸煩熱、胸腹捫之灼熱、口于舌燥、舌紅等癥狀,又有陽極似陰的四肢厥冷或微畏寒等:熱勢愈深,四肢厥冷愈甚,所以有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之說。四肢厥冷是假象,系陽盛于內,格陰于外所致。
(四)陰陽轉化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陰陽失調還可表現為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轉化包括由陽轉陰和由陰轉陽,
1.由陽轉陰:疾病的本質本為陽氣偏盛,但當陽氣亢盛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向陰的方向轉化。如某些急性外感性疾病,初期可以見到高熱、口渴、胸痛、咳嗽、舌紅、苔黃等一些熱邪亢盛的表現,屬于陽證。由于治療不當或邪毒太盛等原因,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陰寒危象。此時,疾病的本質即由陽轉化為陰,疾病的性質由熱轉化為寒,病理上稱之為“重陽必陰”。“重陽必陰”與“陽證似陰”不同,前者的“陽”和“陰”皆為真,后者的“陽”為真,而其“陰”為假。
2.由陰轉陽:疾病的本質為陰氣偏盛,但當陰氣亢盛到一定程度,就會向陽的方向轉化。如感冒初期,可以出現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骨節疼痛、鼻塞流涕、無汗、咳嗽、苔薄白、脈浮緊等風寒束表之象,屬于陰證。如治療失誤,或因體質等因素,可以發展為高熱、汗出、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陽熱亢盛之候。此時,疾病的本質即由陰轉化為陽,疾病的性質則由寒轉化為熱,病理上稱之為“重陰必陽”。“重陰必陽”與“陰證似陽”有本質的區別。
(五)陰陽亡失
陰陽亡失,是指機體的陰液或陽氣突然大量的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變化。包括亡陰和亡陽。
1.亡陽:亡陽,是指機體的陽氣發生突然脫失,而致全身機能突然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變化。一般地說,亡陽多由于邪盛,正不敵邪,陽氣突然脫失所致,也可由于素體陽虛,正氣不足,疲勞過度等多種原因,或過用汗法,汗出過多,陽隨陰泄,陽氣外脫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亡陽,多由于陽氣的嚴重耗散,虛陽外越所致,其臨床表現多見大汗淋漓、手足逆冷、精神疲憊、神情淡漠,甚則昏迷、脈微欲絕等一派陽氣欲脫之象。
由于陽氣和陰精具有依存互根的關系,亡陽則陰精無以化生而耗竭。所以,亡陽之后,繼之往往出現陰竭之變,陽亡陰竭,生命就告終了。
2.亡陰:亡陰,是指由于機體陰液發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變化。一般地說,亡陰多由于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大量煎灼陰液所致.也可由于其他因素大量耗損陰液而致亡陰,其臨床表現多見汗出不止,汗熱而粘、四肢溫和、渴喜冷飲、身體干癟、皮膚皺折、眼眶深陷、精神煩躁或昏迷譫妄、脈細數疾無力,或洪大按之無力。同樣,由于陰液與陽氣的依存互根關系,陰液亡失,則陽氣所依附而渙散不收,浮越于外,故亡陰可迅速導致亡陽,陰竭則陽脫,陰陽不相維系而衰竭,生命也隨之告終了。
亡陰和亡陽,在病機和臨床征象等方面,雖然有所不同,但由于機體的陰和陽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系。陰亡,則陽無所依附而浮越;陽亡,則陰無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陰可以迅速導致亡陽,亡陽也可繼而出現亡陰,最終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活動終止而死亡。
綜上所述,陰陽失調的病機,是以陰陽的屬性,陰和陽之間存在著的相互制約、相互消長、互根互用和相互轉化關系的理論,來闡釋、分析、綜合機體一切病理現象的機理。因此,在陰陽的偏盛和偏衰之間,亡陰和亡陽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陰陽失調的各種病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病情的進退和邪正盛衰等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
三、氣血失調
氣血是人體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氣血的生成與運行又有賴于臟腑生理機能的正常。因此,在病理上,臟腑發病必然會影響到全身的氣血,而氣血的病變也必然影響到臟腑。氣血的病理變化總是通過臟腑生理機能的異常而反映出來。由于氣與血之間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在病理情況下,氣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氣,其中尤以氣病及血為多見。
氣血失調的病機,同邪正盛衰,陰陽失調一樣,不僅是臟腑、經絡等各種病變機理的基礎,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種疾病病機的基礎。
(一)氣失調
氣的病變,包括氣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過,氣的運行失常,以及氣的生理功能減退等,具體表現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氣閉、氣脫等幾個方面。
1.氣虛:氣虛是指元氣不足,全身或某些臟腑機能衰退的病理變化。氣虛主要表現為元氣不足,臟腑功能活動減退,以及機體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或肺脾腎功能失調,也可因勞傷過度、久病耗傷、年老體弱所致。氣虛多見于慢性疾患、老年患者、營養缺乏、疾病恢復期以及體質衰弱等病變。其臨床表現以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脈細軟無力等癥為重要特點。
各臟腑氣虛的特點,多與其生理功能有關,如肺氣虛的特點是“主氣”的功能衰退;心氣虛的特點是“主血脈”和“藏神”的功能衰退;脾胃氣虛的特點是“腐熟水谷”和“運化精微”的功能衰退以及中氣下陷等;腎氣虛的特點是“藏精”、“生髓”和“氣化”、“封藏”以及“納氣”等功能的衰退等。
因肺主一身之氣,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肺氣虛直接影響元氣的生成,故臨床上所謂氣虛證,多是指脾氣虛和肺氣虛以及脾肺氣虛。
氣虛和陽虛,雖然都是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衰退和抗病能力的減弱,但氣虛則是指單純的機能減退,而陽虛則是在氣虛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陽氣虛少,所以氣虛屬于陽虛的范疇,氣虛可發展為陽虛,但氣虛則不一定陽虛。其區別在于:氣虛是虛而無寒象,而陽虛則是虛而有寒象。
由于氣與血、津液的關系極為密切,因而在氣虛的情況下,必然會影響及血和津液,從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種病變。如氣虛可導致血虛、血瘀和出血,也可引起津液的代謝障礙,如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而形成痰飲、水腫等。
2.升降失常:升降失常包括氣陷、氣脫、氣滯、氣逆和氣閉等。
(1)氣陷:氣陷為氣虛病機之一,是以氣的升舉無力,應升反降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病理變化。氣陷多因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脾宜升則健,脾氣虛,易導致氣陷,常稱“中氣下陷”。機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恒定,全賴于氣的正常升降出入運動。所以,在氣虛而升舉力量減弱的情況下,就會引起某些內臟的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還可伴見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以及短氣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等癥。
(2)氣脫:氣脫是指氣虛之極而有脫失消亡之危的一種病理變化。由于體內氣血津液嚴重損耗,以致臟腑生理功能極度衰退,真氣外泄而陷于脫絕危亡之境。氣脫有虛脫、暴脫之分:精氣逐漸消耗,引起臟腑功能極度衰竭者,為虛脫;精氣驟然消耗殆盡;引起陰竭陽亡者,為暴脫。如心氣虛脫則心神浮越,脈微細欲絕;肝氣虛脫則目視昏蒙,四肢微搐;脾氣虛脫則肌肉大脫,瀉利不止;肺氣虛脫則呼吸息高,鼾聲如雷;腎氣虛脫則諸液滑遺,呼氣困難。陰氣暴脫則膚皺眶陷,煩躁昏譫;陽氣暴脫則冷汗如珠,四肢厥逆等。
(3)氣滯:氣滯是指某些臟腑經絡或局部氣機郁滯的病理變化。氣滯主要是由于情志內郁,或痰、濕、食、積、瘀血等阻滯,以及外傷侵襲、用力努傷、跌仆閃挫等因素,使氣機阻滯而不暢,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或障礙所致,以悶脹、疼痛為其臨床特點。由于人體氣機升降多與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以及腸主泌別傳導功能有關,故氣滯多與這些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行水亦行,氣滯則水停。所以氣滯可以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水腫等病理變化。
(4)氣逆:氣逆是氣機逆亂、失常之統稱。氣逆,主要指氣機上逆,是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亂的一種病理變化。氣逆多由情志所傷,或因飲食寒溫不適,或因痰濁壅阻等所致。氣逆最常見于肺、胃和肝等臟腑。肺以清肅下降為順,若肺氣逆,則肺失肅降,發為咳逆上氣;胃氣宜降則和,若胃氣逆,則胃失和降,發為惡心、嘔吐、噯氣、呃逆;肝主升發,若肝氣逆,則升發太過,發為頭痛脹,面紅目赤而易怒。由于肝為剛臟,主動主升,且又為藏血之臟,因此,在肝氣上逆時,甚則可導致血隨氣逆,或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竅而致昏厥。
一般地說,氣逆于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氣上逆者。如肺虛而失肅降或腎不納氣,都可導致肺氣上逆;胃虛失降也能導致胃氣上逆等,屬因虛而氣逆。
(5)氣閉:氣閉是臟腑經絡氣機閉塞不通的一種病理變化。氣閉多是風寒濕熱痰濁等邪毒深陷于臟腑或郁閉于經絡,以致某一竅隧失其通順之常所致。如心氣內閉則譫語癲狂,神昏痙厥;胸肺氣閉,則胸痹結胸,氣喘聲啞;膀胱氣閉則小便不通;大腸氣閉則大便秘結;經絡氣閉則關節疼痛等。其中以心閉神昏最為嚴重,一般所說的閉證,主要是指心氣內閉而言。
(二)血失調
血的生理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損太過,血液的運行失常,以及血液濡養功能減退等幾個方面。血失調包括血虛、血瘀、血熱和出血等。
1.血虛: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濡養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變化。其形成的原因:一是失血過多,如吐血、衄血、月經過多,外傷出血等使體內血液大量喪失,而新血又不能及時生成和補充;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導致生成血液的物質減少,或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營血暗耗;四是瘀血阻滯,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等,最終導致全身血虛。
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之一,對人體具有營養作用。因此,血液虛虧不能營養臟腑組織,必然導致全身或局部失于營養,生理功能逐漸減退等病理變化。其臨床表現以眩暈,面色不華,唇、舌、爪甲淡白無華為重要特征。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精能化血,所以血虛多與心、肝、脾、,腎等臟功能失調關系密切。血虛與陰虛同屬陰血不足,但血虛是虛而無熱象,而陰虛是虛而有熱象。兩者在病機上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2.血瘀:血瘀是指瘀血內阻,血行不暢的一種病理變化。氣滯而致血行受阻,或氣虛而血運遲緩,或痰濁阻于脈絡,或寒邪人血,血寒而凝,或邪熱人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則血液瘀結而成瘀血。所以,瘀血是血瘀的病理產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脈絡,而成為血瘀的一種原因。
血瘀的病機主要是血行不暢。瘀血阻滯在臟腑、經絡等某一局部時,則發為疼痛,痛有定處,得寒溫而不減,甚則可形成腫塊,稱之為癥。同時,可伴見面目黧黑、肌膚甲錯、唇舌紫暗以及瘀斑、紅縷等血行遲緩和血液瘀滯的現象。
血瘀反過來又可加劇氣機的郁滯,從而形成氣滯導致血瘀、血瘀導致氣滯的惡性循環。由于血瘀與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病理上相互影響,所以血除有寒熱之別外,常常出現血瘀兼氣虛、血瘀兼氣滯、血瘀兼血虛等病理改變。
3.血熱:血熱是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甚則瘀阻的一種病理變化。血熱多由外感熱邪侵襲機體,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熱,傷及血分以及情志郁結,郁久化火,火熱內生,傷及血分所致。
由于血得溫則行,故在血熱的情況下,血液運行加速,甚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邪熱又可煎熬陰血和津液:所以,血熱的病理變化,以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及傷陰為其特征。
4.出血:出血是指血液溢于脈外的一種病理變化。其形成多由火氣上逆,或熱邪迫血妄行,或氣虛不能攝血,或瘀血停滯,或因外傷損傷脈絡等,使血液不能正常循行而溢于脈外所致。出血之候,隨處可見,由于出血部位、原因以及出血量之多寡和血的顏色之不同,可表現出不同的病理現象。
出血過多,不僅可以導致血虛氣弱,發展成為氣血雙虛,從而使臟腑組織功能減退:若突然大量失血,還可致氣隨血脫,甚則發生陰陽離決而死亡。
此外,血的失常還包括血寒,血寒是血分有寒,血行遲緩的一種病理變化,多因寒邪侵襲或陽虛內寒所致,以肢體手足麻木冷痛,心腹怕冷,腹有塊痛,得溫則減,女子月經不凋為其病變特征。
(三)氣血關系失調
氣和血的關系極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而致氣血同病。氣對于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攝的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虛則推動、溫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虛則統攝功能減弱,則血必因之外溢而出血。氣滯則血必因之而瘀阻;氣機逆亂血必隨氣上逆或下陷,甚則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另一方面,血對于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作用,在血液虛虧和血行失常時,也必然影響及氣。如,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郁滯;血脫,則氣無所依而脫逸。氣血關系失調,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脈等幾方面。
1.氣滯血瘀:氣滯血瘀是指氣機郁滯,血行不暢而氣滯與血瘀并存的一種病理變化。氣滯和血瘀,常同時存在。由于氣的運行不暢,導致血運的障礙,而形成氣滯血瘀,也可因閃挫外傷等因素,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在一般情況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氣機調暢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氣滯血瘀多與肝的生理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其次,由于心主血脈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調時,則多先發生血瘀而后導致氣滯。氣滯血瘀,在臨床上多見脹滿疼痛,瘀斑及積聚癥瘕等癥。
2.氣虛血瘀:氣虛血瘀是指氣虛而運血無力,血行瘀滯,氣虛與血瘀并存的一種病理變化。氣能行血,氣虛則推動無力而致血瘀。輕者,氣虛無力,但尚能推動,只不過血行遲緩,運行無力;重者,在人體某些部位,因氣虛較甚,無力行血,血失濡養,則可見癱軟不用,甚至萎縮,肌膚干燥、瘙癢、欠溫,甚則肌膚甲錯等氣血不榮經脈的具體表現。
3.氣不攝血:氣不攝血,是指因氣的不足,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溢出脈外,而導致咯血、吐血、衄血、發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的病理變化。其中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而導致血從下溢,則可見崩漏、便血、尿血等病癥。
4.氣隨血脫:氣隨血脫,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并蛻的病理變化。常由外傷失血或婦女崩漏、產后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為氣之載體,血脫,則氣失去依附,故氣亦隨之散脫而亡失。
5.氣血兩虛:氣血兩虛,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變化,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的生化無源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肌膚干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之證。
四、津液失常
津液的正常代謝,是維持體內津液的正常生成、輸布和排泄之間相對衡定的基本條件。
津液代謝失常,是津液的輸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間失去平衡,從而出現津液的生成不足,或是輸布失常、排泄障礙,以致津液在體內的環流緩慢,形成水液潴留、停阻、泛濫等病理變化。
津液的代謝,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由于多個臟腑的多種生理功能的相互協調,才能維持正常的代謝平衡,其中與肺脾腎的關系更為密切。所以,肺、脾、腎等臟腑中,任何一臟或任何一種生理功能的異常,均能導致津液的代謝失常,形成體內津液不足,或是津液在體內潴留,從而內生水濕或痰飲。
(一)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數量上的虧少,進而導致內則臟腑,外而孔竅、皮毛,失其濡潤滋養作用,因之產生一系列干燥失潤的病理變化。津液不足多由燥熱之邪或五志之火,或高熱、多汗、吐瀉、多尿、失血,或過用辛燥之劑等引起津液耗傷所致。
津液不足的病理變化,由于津液虧損程度不同,而有傷津和傷陰之分。津和液,在性狀、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液不足的病機及臨床表現,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津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內則充盈血脈,潤澤臟腑,外則達于皮毛和孔竅,易于耗散,也易于補充。如炎夏而多汗,或因高熱而口渴引飲;氣候干燥季節,常見口、鼻、皮膚干燥;大吐、大瀉、多尿時所出現的目陷、螺癟,甚則轉筋等,均屬于以傷津為主的臨床表現。液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是以濡養臟腑,充養骨髓、腦髓、脊髓,滑利關節為主,一般不易損耗,一旦虧損則亦不易迅速補充。如熱病后期或久病傷陰,所見到的舌光紅無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飲,形瘦肉脫,皮膚毛發枯槁,甚則肉困、手足震顫蠕動等,均屬于陰液枯涸以及動風的臨床表現。
傷津和脫液,在病機和臨床表現方面雖然有所區別,但津液本為一體,二者相互為用,病理上互相影響。一般說來,輕者為傷津,重者為傷陰。傷津并不一定兼有傷陰,但傷陰則必兼有傷津,所以說傷津乃傷陰之漸,傷陰乃津枯之甚。
由于津血同源,故津液虧乏或枯竭,必然導致陰血虧乏,出現血燥虛熱內生或血燥生風等津枯血燥的病理改變。若津液耗損,使血液減少而血行郁滯不暢,從而發生血瘀之變,終致津虧血瘀。
氣與津液相互依附、相互為用。津液的代謝,有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有固攝和氣化作用,可以控制和調節津液的生成與排泄。氣也要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如人體津液大量丟失,氣失其依附而隨之形成氣隨液脫的危重狀態。
(二)水濕停聚
津液的輸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謝中的兩個重要環節。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的功能障礙,雖然各有不同,但其結果都能導致津液在體內不正常的停滯,成為內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根本原因。
津液的輸布障礙,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輸布,導致津液在體內環流遲緩,或在體內某一局部發生潴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濕內生,釀成痰飲的一種病理變化。導致津液輸布障礙的·原因很多,涉及到肺的宣發和肅降、脾的運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條達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各個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脾的運化功能障礙。
津液的排泄障礙,主要是指津液轉化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減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膚而為水腫的一種病理變化。津液化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發功能;津液化為尿液,主要是腎的蒸騰氣化功能。肺腎的功能減弱,雖然均可引起水液潴留,·發為水腫,但是腎的蒸騰氣化則起著主宰排泄的作用。
津液的輸布障礙和排泄障礙,二者雖然有別,但亦常相互影響和互為因果,其結果則導致內生水濕,釀成痰飲,引起多種病變。
總之,水濕停聚,主要形成濕濁困阻、痰飲凝聚和水液潴留等病理變化。
1.濕濁困阻:濕濁困阻雖為肺脾腎等相關為病,但以脾不運濕為要。濕之為病最多,“其為害最緩,最隱,而難覺察也。……在經多見是腫而冷,或腰背強,頭重如裹,或肢作困,為瘡為瘍,濕性纏綿,或全身疼,浮腫、痹證、痿璧,種種為病;人里則氣機壅塞,為脹為痞,或溫濕寒熱、濕痰泄瀉,為病不一”(《醫原記略》)。
2.痰飲凝聚:痰與飲都是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濕停聚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多種疾患的致病因素,導致復雜的病理變化。詳見第七章病因,在此不再贅述。
3.水液潴留:水液潴留多由肺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從而使水液潴留體內,而發為水腫。水液泛溢肌膚,則頭面、眼瞼、四肢浮腫,甚則全身水腫。若水邪潴留腹腔,則腹腫脹大,發為腹水。
氣可以化水,水停則氣阻。津液代謝障礙,水濕痰飲潴留,可導致氣機阻滯的病理變化:如,水飲阻肺,肺氣壅滯,宣降失職,可見胸滿咳嗽、喘促不能平臥;水飲凌心,阻遏心氣,心陽被抑,則可見心悸、心痛;水飲停滯中焦,阻遏脾胃氣機,可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見頭昏困倦、脘腹脹滿、納化呆滯;水飲停于四肢,則可使經脈阻滯,表現為肢體沉重脹痛等臨床表現。
(三)津液與氣血的關系失調
津液與氣血之間關系失調,其臨床常見者,主要為水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及津虧血瘀等幾方面。
1.水停氣阻:水停氣阻是水液停貯體內,導致氣機阻滯的病理變化。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依賴于臟腑氣機酌升降出入運動,氣行則水行。津液的氣化失常,則水液停聚而形成水濕痰飲,水濕痰飲阻礙氣機運行,水停則氣阻。如水飲阻肺,則肺氣壅滯,失于肅降,可見胸滿咳嗽、喘促不能平臥;水飲凌心,阻遏心氣,致使心陽被抑,則可見心悸心痛;水飲停滯中焦,阻遏脾胃氣機,則可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見頭昏困倦、脘腹脹滿、納化呆滯、惡心嘔吐等癥;水飲停于四肢,則可阻滯經脈氣血的流通,故除見浮腫外,尚可見肢體沉困或脹痛等癥。
2.氣隨液脫:氣隨液脫是由于津液大量丟失,氣失其依附而隨津液外泄,從而導致陽氣暴脫亡失的氣陰兩脫的病理變化。氣隨液脫多由大汗傷津,或嚴重吐瀉,耗傷津液所致。
3.津枯血燥:津枯血燥是指津液虧乏,甚則枯竭,從而導致血燥虛熱內生,或血燥生風的病理變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若因高熱傷津,或燒傷,而使津液大虧,或陰虛癆熱,津液暗耗,均會導致津枯血燥,而見心煩、鼻咽干燥、口渴喜飲、肌肉消瘦、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癥。
4.津虧血瘀:津虧血瘀指津液虧損,血液運行不暢的病理變化。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脈充盈、血液運行通暢的重要條件。若因高熱、燒傷,或吐瀉、大汗出等因素,從而使津液大量消耗,則津液虧少而血亦虧虛,使血液循行滯澀不暢,即可發生血瘀之病變,臨床表現即可在原有津液虧損不足基礎上,出現舌質紫絳,或見瘀斑等癥。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