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月經病 第十六節 經行乳房脹痛

每值經前或經期乳房作脹,甚至脹滿疼痛,或乳頭癢痛者,稱“經行乳房痛”。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征范疇,多見于青壯年婦女,是常見病。乳痛癥(乳腺結構不良癥中的常見輕型病變)也可按本病論治。
[病因病機]
乳房屬胃,乳頭屬肝,沖脈所司在肝而又隸于足陽明胃經,故沖脈與乳房、乳頭相關。
若肝氣郁結或痰濕阻滯,遇經前、經期沖脈氣血充盛,郁滯更甚,令乳絡不暢,可致本病發生。常見分型有肝郁氣滯和胃虛痰滯。
一、肝郁氣滯
素性抑郁,或忿怒傷肝,疏泄失司,經前或經期沖脈氣血充盛,肝司沖脈,肝脈氣血郁滿,肝脈挾乳,乳絡不暢,遂致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
二、胃虛痰滯
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飲食不節,勞倦思慮,損傷脾胃,或郁怒傷肝,肝旺乘脾,脾虛運化失職,水濕聚而成痰,經前或經期沖氣偏盛,沖隸陽明,胃脈過乳,沖氣挾痰濕阻絡,乳絡不暢,遂致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
[辨證論治]
本病以乳房脹痛隨月經周期性發作為辨證要點,治療以行氣豁痰、疏通乳絡為大法。
一、肝郁氣滯型
主要證候:經前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疼痛拒按,經行小腹脹痛,胸脅脹滿,煩躁易怒,經行不暢,色黯紅,舌紅,苔薄,脈弦。
證候分析:肝氣郁結,疏泄失司,氣血不暢,肝司沖脈,經前沖氣偏盛,沖氣循肝脈上逆,肝經氣血壅盛,乳絡不暢,“不通則痛”,故乳房脹痛或乳頭痛癢,疼痛拒按;肝氣不舒,氣機不暢,故煩躁易怒,胸脅脹滿,經行小腹脹痛;肝郁氣滯,沖任阻滯,故經行不暢,色黯紅。舌紅,苔薄,脈弦,也為肝郁氣滯之征。
治療法則:疏肝理氣,通絡止痛。
方藥舉例: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王不留行、川棟子。
柴胡、枳殼、炙甘草、白芍、川芎、香附、陳皮
方中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調經;枳殼、香附、陳皮理氣行滯消脹;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氣,配以王不留行通絡行滯。諸藥合用,能疏肝之郁,通乳之絡,故乳房脹痛可消。
若乳房有結塊痛甚者,酌加夏枯草、海藻以軟堅散結;腎虛腰痛者,酌加菟絲子、續斷、杜仲。
若肝郁化熱挾瘀者,癥見經前乳房脹痛,乳中結塊,疼痛拒按,月經先期,量多,色紅,質稠,有血塊,或經行發熱,治宜疏肝清熱,涼血祛瘀,調經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金銀花、連翹,或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二、胃虛痰滯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胸悶痰多,食少納呆,平素帶下量多,色白稠粘,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
證候分析:胃虛痰盛,氣機不暢,經前或經期沖氣偏盛,挾痰上逆,壅阻乳絡,“不通則痛”,故經前、經期乳房脹滿而痛,或乳頭癢痛;痰濕壅滯中焦,中陽不振,運化失職,故胸悶痰多,食少納呆;痰濕下注,損傷帶脈,帶脈失約,故平時帶下量多,色白粘膩;痰濕阻于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故經行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也為胃虛痰滯之征。
治療法則: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方藥舉例:四物合二陳湯(《陳素庵婦科補解》)去甘草。
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陳皮、半夏、茯苓、海藻、紅花、香附、丹皮、甘草
方中陳皮、半夏、茯苓健胃祛痰;當歸、赤芍、川芎、紅花活血祛瘀通絡;生地、丹皮涼血行滯;香附疏肝理氣;海藻軟堅散結。全方共奏健胃祛痰,理氣活血,通絡散結之效。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