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介紹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托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于秦漢時期,或謂成于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后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于《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歷代有多種傳本和注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
神農,古傳說中“三皇”之一,傳稱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書名冠以神農為尊古之風的假托。現行本為清孫星衍、孫馮翼輯。孫星衍(1753~1818),字伯淵,又字淵如,清代江蘇陽湖(今武進)縣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覽群書,貫通經史、訓詁、諸子、醫藥,除輯本書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寧丸方》、《服鹽藥法》等著,于古代醫籍整理多有貢獻。
書凡3 卷,載藥365 種,其中植物藥252 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根據藥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立為3 卷分別論述。卷1為“上經”,論“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卷2 為“中經”,論“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贏者,本中經”。卷3 為“下經”,論“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