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本草綱目》
附子「釋名」其母名曰烏頭。
「氣味」辛、溫、有大毒。
「主治」
1、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引方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2、少陰發熱(少陰病初得,反發熱而脈沉)。用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成,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細辛湯。”
3、少陰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不惡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用大附子一個(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兩、干姜三兩,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兩次溫服,脈出現即愈。面赤,加蔥九根;腹痛,加芍藥二兩;干嘔,加生姜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而脈不出,加人參二兩。此方名“脈四逆湯”。
4、陰病惡寒(傷寒已發汗,不解,反惡寒,是體虛的現象)。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藥甘草附子湯”。
5、陰盛格陽(病人躁熱面飲水、脈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燒存性,研為末,蜜水調服。逼散寒氣后使熱氣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靂散”。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