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特色技術亮相申城 專家吁拯救瀕危民間技術
關鍵詞:中醫特色 中醫特色技術 中醫藥 民間技術
中新網上海6月2日電 (記者 陳靜)生顫法治療“房顫”與竹筒法治療“頸椎病”;“平湖嚴氏針灸“化膿療法”;自創“浸藥木棒”、循經診脈發……一場民間中醫藥特色技術展示2日在上海具有百年歷史的中醫院舉行。經過篩選的16項來自民間的中醫藥特色技術悉數登場,展示技藝,上演一場中醫藥界“達人秀”。
據知,此次中醫藥特色技術展示緣起上海曙光中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自2009年9月發起的“我為中醫藥發展獻一技”活動。來自中國十個省市的50多位身懷特技者貢獻了中醫藥特色技術、民間古方和驗方。據介紹,基金會曾派專人到實地進行考察和走訪,后經過精心甄選和專家論證,包括上述獨特技法在內的16項特色技術以綜合高分入圍。
今天展示現場,集針灸、藥棒、熱敷于一體的藥棒叩擊綜合療法;跟學于民間老中醫,并加以技術改良,以單穴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技術……各項特色技術表演令在場觀眾大開眼界。最終。防火恒溫艾灸盒、平湖嚴氏針灸“化膿療法”等6項技術被評為最有開發潛力的中醫藥特色技術。
上海曙光中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朱抗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中醫在治療方法上其實很豐富,既有中藥內服法,也有針灸、推拿、拔罐、外敷等外治法,還有聲音、顏色、情緒調節等輔助手段。她說,特別是民間中醫藥技術,常常是老百姓對生活經驗的一種提煉,是中醫藥診療技術的源頭活水。但目前限于技術、人力和國家的政策限制,民間中醫藥技術和方藥缺乏有效地篩選、保護和開發,一些好的項目瀕臨失傳,搶救性發掘迫在眉睫。
這位中醫專家透露,目前基金會正在對這些技術和方藥進行篩選和評價,通過鑒別去偽存真,積極為其搭建平臺,幫助其傳承與開發。
據了解,本次展示會現場特別邀請了人保部門、知識產權部門以及相關醫藥生產企業等,希望借此為特色中醫技術的保護和發揚光大提供平臺。
上海曙光醫院有關人士亦表示,目前也在積極幫助這些特色技術傳承發展。據介紹,醫院專門招募了志愿者和兼職研究人員,他們都是醫院臨床醫生、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準備對這16項技術進行臨床觀察和記錄,以幫助特色技術的擁有者完善研究方案和診療方法,同時從這些特色療法中啟發思路、開拓研究。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政策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 01-04 [醫藥考試]2015年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 12-01 [五絕動態][組圖]張劍鋒應邀參加第三期難治 10-20 [醫藥資訊][組圖]第三期難治病明中醫學術沙 10-19 [醫藥資訊]符合條件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納入 09-28 [五絕動態][組圖]五絕指針療法確定為2015百 08-15 [五絕動態][組圖]定興縣五絕指針按摩服務中 07-29 [五絕動態][組圖]張劍鋒應邀參加首屆華企峰 07-27 [醫藥資訊][組圖]首屆華企峰會2015百項健康 07-27 [醫藥考試]首批中醫類別實踐技能考試國家基 07-18